陈文忠、李先华两位党员教授获“三育人”表彰

编辑:俞丽丽  发布时间:2007-04-06
近年来,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断加强师德建设,要求全体教职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三育人”活动中,陈文忠教授、李先华教授成绩突出,被评为学校“三育人”先进教师,受到学校隆重表彰。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文学院党组织重视正面教育为主,宣传身边的典型,号召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这两位党员教授的先进事迹,以推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和“三育人”活动的不断深入。

陈文忠教授先进事迹

陈文忠教授自1977年以来,一直在文学院从事文艺学专业教学工作,现为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其先进事迹如下。

一、心系学生,为人师表

陈文忠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心系学生,勤奋工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寓人格熏陶于日常教学之中,在历届学生中具有极高声誉。他常年主讲不同层次的多门课程,主要有:基础课《文学概论》、《新闻学概论》,选修课《西方文艺理论史》、《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硕士生课程《现代西方美学》、《20世纪中国美学》、《文艺美学重大问题研究》等。上述课程,多年来一直成为文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就本科教学而言,他每年都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选修课。学生的课堂教学评分,历年都在90分以上,最高曾达96.5分。这与他“一切为学生着想,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艺术”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为此,他刻苦治学,在每一门课程的备课中力求在最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积累中外文学史和文学创作实践知识,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研究教学心理,重视授课艺术,力求使每一堂课在师生心中产生“知识共鸣”效应。为此,他为学生总结出听课三要点:即一听知识,二听思想,三听方法,努力做到每堂课都给学生提供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让学生有“不虚此行”之感。由于教学效果显著,1999年他获得了安徽师大“皖泰”教师教学优秀一等奖。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授课理念,更让涉世不深的本科生对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他十分重视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解惑”,既解学业之惑,也解人生之惑。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传道解惑,教书育人”外,热心学生的社团活动,他几乎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讲座,主要有:《与新生谈读书》、《谈“文学的美”》、《学术思考与学术提问》、《文艺批评的基本途径》、《关于古典诗歌的接受史研究》、《文学在大众传播时代的命运》等。在讲座中,他不仅传播知识、介绍学术动态,而且将为人和为学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讨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懂得做人的道理,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精彩的讲课、讲演,常常成为激励学生的格言。在他每年收到的大量新年贺卡中,有学生写道:“老师,您使我们不再迷惘,您使我们学会做人。”这既代表了学生真诚的心声,也反映了师德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作用。

就研究生教学而言,他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指导学生精读学术经典,对学生的作业和毕业论文的要求近乎苛刻;另一方面又非常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家境贫困的研究生进行资助,目前已资助5000元以上。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更能尽其所能,如研究生王茜的母亲得病和病危期间,他表现出的不只是一个老师的关心,而是一个朋友的热情。研究生都知道,他患有高血压,也都不忍心去过多地打扰他,但他即使在非常疲惫的状态下仍雷打不动地执行教学计划。他的研究生不仅感受到学生的责任,更感受到做学生的幸运。从1997年以来,他共招收指导硕士研究生20人,已毕业的10位均以优秀成绩取得硕士学位。

二、勇于探索,不断求新

对本科生而言,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实际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他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在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勇于探索,不断求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针对中文系和新闻系新生的不同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针对不少新生只听课不读教材的现象,指导学生通读书并做系统的笔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互相结合。针对新闻系学生要求实践性强的特点,创造了“理论讲授、实例剖析、学生当堂新闻评论”三结合的授课方式,从入学伊始就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和新闻敏感。其次,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他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作了持续不懈的探索。他是1987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概论》教材的主要执笔者。近年,为改变“文学概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能力的偏向,积极探索教改新思路和新途径。如针对从“理论知识”到“批评能力”之间缺乏必要的“范本学习”的缺陷,他编选了一本《文学评论文选》,作为辅助教材,收到良好效果。2002年以来,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主编出版了《文学理论》教材,承担了安徽省高教自考《文学概论》网上课件的设计研究工作,并着手主持“文学理论”精品课程建设,该课程已获得2003年度安徽省“精品课程”称号。该课程的相关资料上网以后,曾收到国内兄弟院校征订《文学理论》教材的要求和关于该课程建设的反馈信息,他都作了耐心细致的答复,在全国文论界树立了安徽师范大学教师的良好形象。此外,他还担任了校“双基课”教材《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础》的副主编,将自己对人文品德的理解以教材的形式贯穿到全校的教学活动中去。

就研究生教学而言,他一方面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另一方面创立了“读书报告会”制度,每两周将研究生集中在一起,针对研究生的读书情况进行集中讨论。这促使学生踏踏实实去读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做学问的艰辛。在当前这个比较浮躁的时代,这种制度对研究生学问意识的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探索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同时,他还关注中学语文教育。在他看来,一个人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低,中学阶段至关重要。为更新中学语文教师的文艺理论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他有针对性地撰写“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的系列论文并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三、坚持科研,促进教学

陈文忠老师清醒意识到:“要提高学生,必须先提高先生”。为此,他把教学之余时间全部用于再学习和学术研究。他科研成绩突出,迄今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东方丛刊》等国家级重点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10余篇,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古代)十大文学家》,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安徽教育出版社),共计100多万字。上述成果中,《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获安徽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获安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有一篇论文获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有10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相关专集。同时,他还积极承担科研项目,目前承担有教育部重点项目《唐诗接受史研究》、省教育厅项目《杜甫诗歌接受史》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由于科研成绩突出,1997年被选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在他那儿,学术促进教学,教学和科研形成良性循环。尤其是他的“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的系列成果,被学术界公认为有开创性意义,并对国内多所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杨文雄教授的《李白诗歌接受史研究》一书也是根据其阐释的理论方法构架全书;《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一书还曾被成功大学中文系列为选修课教材。


李先华教授先进事迹

李先华教授于1983年7月到文学院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教龄,现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其先进事迹如下。

一、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李先华老师自1983年到安师大文学院工作以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开出多门课程,他的课受到历届学生的普遍欢迎。90年代初,郑怀仁老师(已退休)任中文系分管教学副主任,在一次全系教师大会上,通报座谈会反映教师授课情况意见时,说学生用“叹为听止”来评价李先华老师的课。最近几年,教务处提供了4个学期李先华老师“古代汉语”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统计表》,学生的满意度分别为:01-02学年度第一学期90.45分,第二学期91.1分,02-03学年度第二学期90.7分,03-04学年度第一学期93.2分。李先华老师虽然已是一名老教师,但是每次上课自始至终都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凭着深厚的学养和对这门课的深刻理解,广征博引,神游古今,将刻板艰涩的古代汉语知识阐释得清晰明白而又趣味盎然,使学生对这门原本十分枯燥的语言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老师既重言教更重身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学生。每次走向讲台,当学生起立时,他都诚挚地鞠躬致意。他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中遇到难点、重点,唯恐学生不理解或轻易忽略过去,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学生是否真的听懂。课间休息,即便是累,学生来问问题,他也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有时要赶校车来不及作答,也总是叮嘱学生下次上课时再来找他。李先华老师对学生十分关爱,经常劝勉学生,不管是为了振兴民族、国家,还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都必须努力学习,趁着年轻时打下一生事业的基础。言辞谆谆,感人肺腑。他对自己的研究生说过,教育的对象是青年,而青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误人子弟是最大的不道德。每次站在讲台上面对青年关注的目光,他都感到在受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推动,使他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李老师既重视教书,又十分重视育人。古代典籍经史子集中所蕴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前修先贤的处世哲理、行已之道,心忧天下的情怀都是他用来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好材料。从李老师的课中,同学们学到的不仅是古汉语知识,还有很多处世做人的道理。也许这正是李老师教学魅力之所在。李老师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他对学生的拳拳之爱赢得了学生对他的推崇和信赖。一位已毕业的本科生在李老师的信中写到:“我是幸运的,您的几句话足以影响我一生。”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这样评价李先华老师:“山无言,但其巍峨;海无言,但其宽广。您对学生的教诲,将影响深远。”《安徽教育报》曾刊出学生署名文章《琐忆──记李先华老师》,尊敬爱戴之情跃然纸上。鉴于他曾被校团委和学生会授予“第二课堂最佳指导”称号,后又获得安师大“皖泰”教师教学优秀奖。

二、辛勤工作积极探索

李先华老师历年为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古代汉语”、“《说文解字》研究”、“汉语音韵学”、“中文工具书使用法”、“训诂学”、“古汉语词汇研究”、“近代汉语研究”、“校勘学”、“中国古代语言史”。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一向极为繁重,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有时一周多达20节课,但他从无怨言,尽心尽职地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除上好课外,李老师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他曾主持并完成1999年安徽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面向21世纪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其研究成果长篇论文《高师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论》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见解。参与编写2部教材:华东地区省(市)属师范大学协编教材《古代汉语》(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

三、重视科研 促进教学

李老师治学严谨,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说文解字》研究、古汉语词汇研究、古汉语语法研究等方面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已发表学术专著1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撰教材辞书共8部。曾主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庄子》词义研究”、“唐诗词语隐含义研究”。李老师能把科研与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他的科研有很大一部分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成为他科研中要探索的课题,而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又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已发表与教学相关的研究论文11篇。如《高师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论》、《谈谈古代汉语文字部分的学习》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古汉语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直接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李先华老师堪称教书育人的楷模。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