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绪左教授本科教学公开课:零星可比炽日华,字若珠玑句无瑕

编辑:刘倩  发布时间:2023-10-13

2023年10月11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2023年本科教学公开课《汉字与中国文化》在花津校区教学楼2050104教室举行。在《汉字与典籍文化》本科教学公开课上,文学院詹绪左教授妙语连珠,学生兴趣高昂。校督导团专家、教务处领导和文学院督导组以及部分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公开课。

詹绪左老师温故字——“菜”“若”,述新字“隹”“集”“游”“泳”“受”“御”等等。詹绪左老师首先从文字字形出发,挖掘其文字的含义。例如书写“隹”的古文字形,引《说文 隹》:“鸟之短尾之总名也”,说明“隹”的含义。其次,詹绪左老师依据文化典籍解释文字的含义,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詹绪左老师根据典籍中“翔集”与“游泳”的对应关系,挖掘“翔集”和“游泳”的真实面貌。最后,詹绪左老师根据汉字探究古人的思维方式,例如“受”和“授”的关系。詹绪左老师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于汉字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于古汉语词义的思考和探究。詹绪左老师在谈汉字与典籍文化时,充分体现了汉字的系统性、工具性和思维性特征。

“横平竖直显功力”,詹绪左老师邀请了一些同学在黑板写下自己印象深刻的“篆书”并对其做出评讲,点出了“篆书”的基本特点——对称性,夸奖了学生书法的优秀。

汉字的系统性。詹绪左老师从“隹”出发,引出了一系列相关汉字,例如“雀”“隻”“雙”“雧”“奮”“奪”“瞿”和“懼”。汉字之间的部件紧密相关,在研究汉字时,我们需要向上溯源,依据古文探求其构字理据,因为中国古文字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绽放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与传承。

汉字的工具性。汉字与典籍文化相辅相成,汉字意义的梳理有助于解释典籍文化中的文意,同时文化典籍有助于确认汉字的意义,相互验证。詹绪左老师在解释汉字时,引经据典,引用了《左传》《说文解字》《淮南子》《国语》《春秋传》等书籍中的句子来说明“汉字”的意义,足以说明汉字与典籍文化息息相关。

汉字的思维性。詹绪左老师生动地解读汉字承载的辩证思维方式,例如“受”“授”不分,蒋绍愚先生提出的反训,名和字之间的关系(如曾点,字皙)等。詹绪左老师的汉字解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思维方式。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产生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始终演进发展,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代社会,全面深入探究汉字的渊源流变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詹绪左老师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幽默的教学语言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学生了解到汉字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对汉字产生了求知欲,对汉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到图画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古文字的兴趣。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