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学】王中教授示范课:迫近作家原意,破解《边城》迷思

编辑:汪晶  发布时间:2018-11-27

1011日下午,2018年度校级本科教学示范观摩课第十二讲在花津校区教学楼2070501录播教室进行。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文学院王中教授的示范教学课是院系选修课“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重读”中的一节。教务处本科教学督导团专家、文学院领导、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和文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到课堂观摩。

本次示范课的教学内容是“重读《边城》”。王中教授从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著名疑案说起,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沈从文、巴金在新婚之际均创作悲剧,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课。王老师介绍了《边城》的创作背景,引用李健吾和沈从文对《边城》主旨的解读文字,认为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中提到的“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和《〈边城〉新题记》强调的小说与作者个人生命的关联,是读者理解《边城》主旨的关键。王老师从整体上分析了沈从文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她认为:为了写小说,沈从文以自我为素材,发掘自我,找寻自我,目的是为了从“我”身上找到人类的普泛性,用“我”来说明“人”,用具体的“我”的生命体验来诠释有关“人”的抽象理念。这是沈从文写小说的根本意图。王中老师继而进入本课的核心内容——《边城》的主题分析。她引用沈从文《水云》中的文字来诠释《边城》,认为小说主人公翠翠的形象其实就是沈从文自己。王老师总结说:沈从文具有强烈的作家意识,他以文学烛照人生,用具体的“我”的生命体验来创造“故事”,并在“故事”中保存“我”,弥补“我”,《边城》以虚构的爱情悲剧消解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中和的情感隐痛,从而完成了抽象意义上的“生命的挥霍”。

课后评议时,校督导团专家和文学院老师们都认为,这门课程作为面向文学院三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架构完整,语言表达流畅,能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独到见解及时融入本科课堂教学之中,不人云亦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达到了引“生”入胜的效果,是一节教学效果很好的示范课。(石润宏)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