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学】文学院:抓好质量工程,促进教学建设上台阶

编辑:汪晶  发布时间:2017-11-08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是文学院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十二五”以来,学院积极做好振兴计划和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实施和培育、储备工作,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申请与建设都有突破和推进,省部级教学团队、教坛新秀、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开放课、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竞赛类)、教学研究项目等均认知组织申报立项,借建设之力以提升本科教学内涵,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多元共建,焕新教改面貌

学院认真组织动员,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多元共建,齐头并进,在立项数和建设质量上均有明显的突破和提升。

在国家级质量工程方面,由陈文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文学理论”于2013年立项,并于20148月在“爱课程”网上线,20166月出现在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该课程内容上求精、形式上求善、理念上求高、资源上求全,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目前,项目已建设完成,正在对本科教学与文学爱好者发挥着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由俞晓红教授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语文”,自立项后,依托文学院各精品教学团队,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人文语文”的概念深刻渗透进课堂。本课程全部资源于201310月在教育部“爱课程”网上线,实现了课程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利用。至目前为止,课程学习群组成员已达10874个,居全国3000余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第4位,该课程在实现资源共享、服务教育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由丁放教授主持的《安徽名胜与古典诗词》在2013年作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立项。该课程实现了“四结合”,即风景与作品结合、文字表达与图片感知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专业性与普及性结合,形式新颖、图文并茂。课程的成功上线对于宣传安徽,提升安徽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重要作用。

王昊教授主持的“国家级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于2014年立项,属教育部首批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计划两项中的其中一项。该项目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等高端学科平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各自作用,创新使用“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了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体制,为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引领示范型的卓越教师队伍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该项目的推进也为政府部门教育决策提供卓越教师培养方面的现实咨询参考起了很大作用。

在省级质量工程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建设、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名师工作室、慕课、精品视频课程等的突破和推进。

教学团队项目主要有方维保教授主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江守义教授主持的“文艺学教学团队”、俞晓红教授主持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于2015年立项。该团队开展了“精彩一堂课”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型学习”,同时聘请全国多位教学名家传经送宝。目前该教学团队已在省内形成良好的教学口碑。“文艺学教学团队”于2015年立项。该团队结合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教改活动,积极编写教材、写作教研论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其教学成果显著,教学方式方法亦为省内多所兄弟院校所借鉴。“大学语文教学团队”于2016年立项。该团队师资雄厚,教学水平一流,兼以研究型教学理念为指导,不仅受到校内师生的普遍好评,而且在省内外大学语文教学界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

“对外汉语”和“秘书学”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前者于2011年立项,结合国家需求与专业发展,把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成立专业教研团队,组建特色课程群,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留学生资源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后者于2013年成功立项,在秘书学专业取得独立地位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和探索新形势下秘书人才的培养模式。立项以来不仅形成了本科、硕士多层次、高质量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也为省内外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此外,精品课程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俞晓红教授主持《大学语文》MOOC示范项目于2014年立项,为适应大规模在线由开放课程(MOOC)视频“碎片化”的制作需要进行了优化整合,力求准确反映课程教学主导思想,全面体现教学内涵,完成MOOC教学互动交流、虚拟测试程序设计、单元测试等环节的制作。该课程内涵丰富、品质优异、学习便捷,现正处于推广深入期,预计2017年底结项,并将建设好的MOOC资源及时向省内外高校推广使用,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取得更大的社会效应。王中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读》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于2016年立项,课程选择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目,以授课教师的研究心得和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作品的风格、意象和体裁,改变文学史教材中作家作品给学生的刻板印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审美趣味的目的。熊仲儒教授的《现代汉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于2016年成功立项,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秘书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社会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立项以来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现代汉语”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有储泰松教授主持的“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王昊教授主持的“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计划”两个项目,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立项,原属安徽省教育厅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教师创新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提升强化实践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大改善教学条件,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各自作用,构建出“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汉语名师工作室”项目首席专家是詹绪左教授,于2015年立项。项目组的主要成员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教研室和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的骨干力量及青年新秀等13人组成。项目组以深入细致的调研、前沿的教学探索、科研反哺教学为主要着力方向,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帮扶青年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应教法,使得他们在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作室开展以来,青年教师多受到本校师生的好评,并且在省校级教学、教研比赛中获奖颇丰。

成果丰硕,实现资源共享

经过努力,文学院“十二五”期间质量工程项目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江守义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于2012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本成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各自为阵”的状况,将马克思主义文论放在文艺学诸多课程中做通盘考虑。本成果的完成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并有组织地撰写了一批教研论文,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具体教学中,项目组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境界,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本成果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从2010年9月开始,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教材开始使用,同时也作为安庆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生教材推广使用。目前该教材再版多次,师生反响良好。

俞晓红教授主持的“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于2013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项目以“涵泳经典,传承文化”为内涵、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精品化建设的目标及精品建设意识、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能力为目标,建立了省内文化资源合作机制,如期建设成课程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能满足各类各层师生教与学需求的精品化资源共享课程。该课程于2013年教育部“爱课程”网上线后,实现了资源的全球化共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相关社会效益。

杨柏岭教授主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学校“美学”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项目,于2013年获得省级二等奖。该项目通过调查研究,提出重修教材、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美育渗透人才培养方案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解决教材建设上问题意识与时代性不强、教学内容上中国元素与针对性不够、培养目标上践约机制与实践性不足等问题。此外,项目构建了比较系统的“美学”系列课程,从时代性、应用性、中国特色等角度落实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逐步缓解了美学课程因理论过强所带来的“听不懂”现象,对当前高校“美学”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江守义教授主持的“文艺学课程的系统性建设与实践”项目,于2015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该项目在课程建设上,以国家精品课程“文学理论”的建设为基础编写了系列教材,并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体系性。在教学效果上,该项目组强调预习教材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走进教材。同时,其强调以课堂实践为基础,使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围绕该项目推广的相关教材如《文学理论》,曾入选“十一五”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已成为安徽省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通行教材。此外,《文学评论文选》《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等教材也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熊仲儒教授的“当代语言学理论的教学转化与应用”项目于2015年获省级三等奖。该项目在安徽师范大学传统优势学科——语言学的基础上有序建设,通过“汉语句法语义研究团队”的组建来具体落实强化。在科研项目、论著发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论元结构的对比研究”;主持三项国家基金项目“篇章时间推进的模式和变异研究”、“英汉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单音节多功能副词的语义地图模型研究”,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 两项教育部项目“英汉名词短语的对比研究”、“影响篇章时间推进的多因素分析”,一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花间词艺术传统的语言学阐释”等。在教研上,承担了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学校‘语言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安徽师范大学的函授教育网络课程项目《语言学概论》、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时间连贯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建设”。

对外汉语特色专业自获批至今,项目组成员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权威期刊共发表教学与科研类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8本;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其中包括1项重点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省级教研项目、厅级科研项目以及校级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多项。

此外,教师教研项目也获得诸多立项,如芮瑞“研究性写作教学的理论建设与方法研究”(2012)、饶宏泉“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学校语言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2014)、夏家顺“语文学科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指导与评价研究”(2015)、胡承佼“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下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6)等。教师借助对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规范等的研究,加深了对本科教学规律性的认识,有效地推动了课程内涵的深入与拓展。

五年来的本科教学建设,更多地关注优质课程的建设和教师自身的建设。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人文学科,必须核定自己修身立世的基本原则,从社会性、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专业性上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要素。通过课程建设和自身建设,可以促使教师从关注自身转变为关注他人,关注学生;从个人化的学术追求转变为人才培养的动力和目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文学院今后的教学工作重点之一,是继续做好各类教学项目的申报、实施和培育、储备工作,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建设好现有的质量工程,着力推进教育部“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的建设;加强慕课等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凝练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相关成就,积极申报高层次、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奖。相信文学院在十三五期间将乘风破浪,继续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教学建设,在改革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李建栋 汪晶)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