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至今,人们防火观念的建立源于生活,防火意识的觉醒源于实践,防火材料的创新源于创造。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一些有识之士著书立说,希望建立防火措施、推行防火建筑,古老的防火制度渐趋成熟,散见于典籍之中。
古人防火意识的觉醒
古人的防火哲学,源于生活经验,源于日常防火活动,从防火意识的觉醒与形成,到重视生活建筑的防火,防火意识逐渐强化。
“防为上”是古人防火意识最初的觉醒。古人对火灾很早就有了认识,文字发展揭示了这一现象。灾本作“烖”,“天火曰烖”。天火属自然灾害,人们认为是天谴,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和谴责。为了趋利避害,人们主动防火的意识逐渐觉醒。
“天佑”迷信转化为自觉的防火意识。古人原先寄托于“天佑”,但发现火灾并没有减少,于是转而强化防火意识的培育和传播。譬如,古人为重要建筑取名有意使用水旁字,以提示防火之意,乾隆修建《四库全书》藏书楼时,命名的七座藏书阁中六座都有带“水”的字,唯“文宗阁”除外,因其建于镇江金山,不缺水。
有识之士倡导带动民间立规。古代民间对防火的关注,尤其是有识之士的倡导,推动了防火的经验传承和创新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曾记录古代建筑群采用防火安全距离和建立消防通道等做法,管仲倡导修订火宪,指出管好“火”关系国家贫富。东汉史学家荀悦提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防火理念,可谓“防患于未然”的最早实践。宋代《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名著,明确提出防火建筑标准。清同治年间出现民间消防组织“水龙局”,诗人吴东发所写“数人并力动枢机,呼吸纵送在复右”的诗句,直观描述了其工作场景。
古人防火实践的探索
“天佑”转为人防、技防,反映了防火由意识观念到具体实践的转变,意味着日常生活中防火措施的设计与实施。
缘水而居,以水克火。自古以来,人们不约而同选择“水”这个最直接有效的防火要素。我国南方建房尤其讲究依山傍水,既有方便取材以利减少成本的考虑,也有方便取水以利生活和防火的考量。而任何重要和大型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总有水的元素,比如水池、水塘、水井、水缸、水沟、小溪、河道乃至护城河等。比如故宫,城外有护城河,城内布有河道、水井,还配备“太平缸”308口,堪称以水防火的典范。
物理隔离,空间防火。古人有意识采用空间防火的方式,建立安全距离、消防通道,是我国古代城市消防、群体建筑防火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在相连过长的廊屋中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防火间,屋内全用砖石构筑,一边失火不易蔓延另一边,如故宫的廊庑。紫禁城用于保存皇家銮驾仪仗的仓库,采用空间防火技术,每隔七间就空出一间并用三合土填实。空间防火意念的实践演变催生了后世建筑艺术“四合院”,宋代以后民居中的“天井”,以及逐渐定型的进厅式建筑形式,都是空间防火理念结合空间生活艺术的再创造。
“官方”发声,顶层设计。官方对防火由思想重视到主动防御,由局部关注到面上推动,由关照自身到惠及民生,这些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设“街亭”(相当于派出所),由武官执“金吾”(两端带鎏金的铜棒)震慑水火盗贼;唐代设武侯铺、消防兵负责火情,并形成火情传达系统;宋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设防火官(厢使)、灭火兵(防隅军),建瞭望火楼以监测火情、指挥灭火;清朝对防火的管理日趋科学,均设防火班,每班不少于200人的编制。
古代防火材料的创造
古人由于防火意识的觉醒和认识的提高,自觉推动防火材料更新换代,其中瓦的发明和砖的诞生,是最经典的变革与转折。唐代名相宋璟任广州都督期间,发现人们皆以竹茅为屋,导致火灾频繁,于是教百姓烧瓦代竹茅盖房,以避火灾。至清代,瓦和砖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飞入寻常百姓家”,诚如《杭州治火议》所载,“盖中国屋制,四海一辙,北土南砖,俱足御火”。此外,古人还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特色防火材料,兼具艺术欣赏和建筑美化功能。
“隔离霜”。中国人真正意义上的房子是从木架结构、覆草为顶开始的,建筑成本低、防震效果好,但容易失火。为此,人们发明“涂泥抹灰”的办法,在草木等易燃物表面涂上“隔离霜”。春秋时期就有“涂大屋”“积土涂”等做法,从“茅茨”屋顶至瓦屋阶段,再到砖木结构,涂土广泛用于屋面、楼面、柱梁、墙壁、地墁等,古代建筑中凡有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多用涂土封之。人们不忘改良“隔离霜”,将稻草均匀切碎,用水或石灰水浸泡,调入土中,抹于古建筑的楼板上,既增强了防火性能又提升了观赏性。
“正吻”。在古代建筑的屋顶、飞檐上,通常雕刻有像龙一样的小动物,名为“正吻”,也称鸱吻、龙尾。据史料记载,吻最早见于汉代,造型花样多是龙、兽等动物,工艺不断优化。“正吻”除图腾崇拜的意义外,还实际发挥了防雷电防火的功能,相当于古代“避雷针”。《明史·五行志·雷震》就载有数起“正吻”被雷击而避免火灾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防火文化历史悠久,伴随民族文明而发展进步。古老的防火意识在不断觉醒中形成朴实的防火哲学,启示着后世防火观念的更新;古代的防火措施在历经考验中日趋完善,推动着消防和综合救援体系的逐渐建构;古人源于生活实践改进防火材料,影响着防火技术的革新和建筑防火能力的提升。(文/戴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