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

编辑:钱芳  发布时间:2016-09-19

1.《张涤华语言学研究论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第二辑)》张涤华

精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先生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成果,依次包括《类书流别》《论〈康熙字典〉》《〈说文〉段注与辞书编写》《毛泽东诗词小笺》《古籍词例举要》《略谈语法和修辞的关系》等,涉及目录学、词典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众多领域,议论精到,思路开阔,材料丰赡。本书充分展示老一辈语言学家精湛的学术风采,亦充分显示安徽师范大学丰厚的学术历史,可供对语言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2.《蒋立甫古典文学研究论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第二辑)》蒋立甫 著

收录作者在先秦文学研究方面的众多学术成果。既有普及古代文学读本基础知识的篇幅,又有专门探讨先秦文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尤其以《诗经》《楚辞》《左传》为中心,逐一予以标点、校刊、考证、注释,系统讨论当时作者、作品、言语等所呈现的文学特质,其模式与证据值得后学揣摩。此书雅俗共赏,初学者与研究者均可从中获得启迪。

---

3.《鲍善淳语文学论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第二辑)》鲍善淳 著

收录作者在中国古代语文研究方面的众多成果,以小学、训诂、文献等为抓手,予以考证、注释《水经注》等古代作品字词句,讨论当时作品言语所具有的真实的含义,其考证方法与模式值得后学揣摩。

---

4.《张柏青古汉语研究论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第二辑)》张柏青 著

收录作者张柏青先生在古代汉语音韵学研究方面的众多学术成果,既有普及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知识的篇幅,又有专门探讨古代音韵研究的学术成果,尤其以《二十四诗品》为中心,系统讨论当时作者、作品、言语等所呈现的语言音韵特征,从而对文史一些疑难问题给予音韵上的解答,其模式与证据值得后学揣摩。本书雅俗共赏,初学者与研究者均可从中获得启迪。

---

5.《汪裕雄美学论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第二辑)》汪裕雄 著

收录汪裕雄教授生前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以及20世纪90年代为研究生授课的讲稿《康德美学导引》(未刊稿)。内容涉及审美意象理论、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研究、康德美学思想评析,以及作者评论中外文艺作品和同仁学术著作的文字。文集展示了汪裕雄教授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在审美意象方面的理论建树,可供爱美的同志学人参考。

---

6.《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第三辑)》谢昭新 著

这是一部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理论批评、文学经典进行多维文化艺术阐释的论著。

论著第一辑:地域文化与现代皖籍作家研究,将现代皖籍作家置于安徽三大区域文化中作全面宏观考察,探讨他们文学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第二辑有关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研究,开拓了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的新领域;对鲁迅、梁实秋、林语堂、周扬等的理论批评及创作的研究,均以文化艺术阐释的原创性见长。第三辑不仅探讨了两淮民歌的历史演化,而且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考证凤阳歌的来源,并论析了凤阳花鼓的文化艺术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7.《王明居美学文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第二辑)》

作者:王居明 著

作为安徽省美学界的泰斗、国内模糊美学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王明居先生可谓著作颇丰。此书所收录的文章主要包括了作者研究的三个方向,即模糊美学、通俗美学、中国美学思想。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较大,即有20世纪80年代发表过的论文也有近两年作者的新作。全书围绕以上三个方向力图全面展现王明居先生在美学领域各方向的研究成果,使广大读者能更为系统的了解王明居先生的学术思想。

---

8.《袁传璋史记研究论丛·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第二辑)》袁传璋 著

袁传璋先生史记研究论文之精选,以史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学四类研究视角加以编排,包括《史记版本源流、叙事断限及主题迁变考论》《程金造之〈史记正义佚存〉伪托说平议》《为卫宏之司马迁下狱死说辩诬补证》《王国维之司马迁卒年与武帝相终始说商兑》等论文。这些论文体现了言有所本的淳朴学风和高品质的学术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9.《中国诗学论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丁放 著

此书的第一部分是魏晋诗歌研究。第二部分是唐诗研究,其中,《唐玄宗与盛唐诗坛》讨论唐玄宗崇尚道家思想、迷信道教与盛唐诗坛的关系,《玉真公主考论》考证玉真公主生卒年,均有一定开创性。第三部分是词学研究,其中对《乐府补题》的考辨,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对《古今词统》和《草堂诗余四集》的研究,也较为深入。第四部分是诗学理论研究。其中《试论苏轼的美学追求》,对苏轼提倡的枯淡、简古、自然天成的诗论,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深入剖析了其诗论的哲学基础。《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从画论与诗论结合的角度,对清代最著名的诗论神韵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附录两篇幅,是作者两部书的绪论,可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领域与范围。

---

10.《俗雅文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徐德明

所收文章分为四类:1.作家作品研究(第一篇 俗世炼狱:老舍及其作品);2.另类的现代文学——扬州评话研究(第二篇 雅俗共赏:扬州评话);3.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缠夹多年的雅俗问题(第三篇雅得那样俗:旧派文人与鸳蝴);4.批评一类当代作品——“乡下人进城小说(第四篇 世风变俗:乡下人进城)。

读徐老师的作品,每一篇都是那么接地气,不矫情,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却给人感觉那么高雅,不自觉地,你想说:俗得那样雅。这份,来自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来自作者的钻研精神,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沐浴在徐老师给我们营造的俗气的高雅中。

---

11.《中国现代叙事文学的情感与叙述·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方维保 著

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中国现代叙事文学的情感姿态和叙述方式。本书主要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新文化知识分子的情感姿态。叙述策略和文化立场。中国现代左翼革命文学的叙事伦理。苏雪林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

---

12.《论元结构与汉语构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熊仲儒 著

语言学研究方向的专著,主要探讨论元结构的句法实现功能。论元结构是汉语词项的重要信息,也是目前语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语言学中的各学术流派都在进行该课题的研究。本书对论无结构的句法实现、论元与谓词的语义关系、论元与句法语义的接口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具体的探讨了致使句、被动句、中动句等特殊构式中的论元实现问题,致使句探讨的有动结式、领属性致使句、等同双宾句、字句,被动句探讨的有字句、字句,中动句探讨的有“V-起来句、V”句等。本书还对自然语言的词序、格理论、时制、时体等相关理论进行了讨论。

---

13.《先唐文史考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刘运好 著

精选作者历年发表有关先唐文史考论性的学术论文22篇,分为文化文学文献三编,另唐代以后论文4篇,作为附录。收录的论文,大部分发表在国内或海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少数论文虽发表于普通期刊,但是也作者精心结撰并确有学术创新的研究论文。本书在研究对象上历史跨度较长,涉及学术领域开阔;研究方法上史与论、点与面、文献考证与理论分析结合;既有微观的经典考辨与阐释,也有相对宏观的抽象与概括。由于这些论文均是作者精心结撰并确有学术创新,所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且所选论文基本集中于先唐,对先唐文学研究者、研究生、大学本科生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14.《楚辞与汉代文学论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潘啸龙 著

此书所收乃作者近30年来在《诗经》、楚辞和汉代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其中包括对古代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的研究,对屈原沉江真相的考察,提出了屈原之死非殉国难的充分证据,对《离骚》结构研究的评述,屈辞审美特色及其成因的阐释,对《九歌》人神恋爱说的评论及宋玉所作《招魂》背景与礼俗的辨正,对《史记》人物描写的成就,两汉神怪小说的发展及借历史为小说的创作经验的总结。

---

15.《佛典语言研究论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储泰松 著

梵汉对音是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方法与研究材料,学界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不多,其结论可以为中古语音研究提供重要参照。著者是从事这项研究为数不多的人之一,有较大的影响。音译词研究从语音入手,探讨词形变化,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古代音义著作中的语音史料,有很多是著者首次提出,首次应用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本书主要是中古语音史研究,根据研究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部分:第一,梵汉对音研究。主要是利用今存佛典中的术语以及密咒译音,探讨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变化;第二,音译词研究。运用汉语音韵学知识,探讨佛典中的某些词语(佛教术语)的来龙去脉及其汉化过程,可以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某种借鉴。第三,古代音义研究。古代音义著作蕴含了丰富的语音信息,通过爬梳古代音义著作中的古代语音史料,探讨古代方音史以及汉语语音史的某些特殊变化。本书稿资料翔实,论证严密,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能够填补梵汉语音研究学术空白,具有学术价值,建议出版。

---

16.《唐音浅尝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刘学锴 著

刘学锴先生为全国知名的李商隐研究专家,此书按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如《李商隐的七律诗》)、李商隐诗歌主题研究(如《李商隐与宋玉——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李商隐文献研究(如《李商隐诗集版本系统考略》)、李商隐研究的学术思考(如《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四类,汇集了刘先生的有关学术论文。本书力求全方位展示刘学锴先生的李商隐研究格局,反映刘学锴先生对于李商隐研究的全面把握,为作家个案研究提供范式。主要面向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高等学校教师与科研工作者,以及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青年学生和广大文学爱好者。

---

17.《老舍与中外文化综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谢昭新 著

从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考察中,探讨老舍文化心理及其文学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因素,从而显示其对民族化的追寻;从老舍与外国文化关系的考察中,探讨老舍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启蒙主义思想及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从而显示其对现代化的追寻;从老舍与五四新文化关系的考察中,探讨其对五四新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从文化接受与文学创作对应关系的论析中,发掘出老舍的超越与创新;总之,通过老舍与中外文化关系的全面论述,显示老舍文化心理以及文学创作中的多种文化因素,从而验证老舍是现代中国追求民族化、现代化的文化型作家,彰显了老舍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

---

18.《词学范畴研究论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杨柏岭 著

以传统词学范畴为主题,收录专论20篇。既有娱情、婉丽、善感、雅化、正变、比兴、词心、词品、词境、词史等核心范畴的宏观论述,又从唐宋至清末依次讨论了十多位名家的词论,涉及俗、清、雅、寄托、有厚入无间、厚而清、沉郁、境界等词史上的著名词说。在梳理各个范畴的基本内涵、历史演变中,试图评述它们对传统词学系统的建构价值。这些命题各自相对独立,贯穿起来又构筑成一部相对完整的词学理论发展史。

---

19.《为接受史辩护·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陈文忠 著

此文集按论题分三编。第一编文艺学基本问题,对文学的生命本质、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人生意义等论题作了深入探讨;第二编接受史研究,着重探讨了经典作家接受史和唐诗经典接受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并对唐诗经典的接受史展开了多角度的个案研究;第三编20世纪中国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学术传统以及美学家的美学动机和美学体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为接受史辩护是文集命意所在。为此,作者在后记中特别强调,作为学术方法的接受史包含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三重含义:一是搜集材料的接受史方法;二是对待材料的接受史态度;三是研究问题的接受史意识。只有全面把握接受史的精神实质,才可能走出接受史的困境,取得接受史的实绩。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