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等待 ——写在安师大中文系73(1)毕业40周年聚会的时刻

编辑:余红梅  发布时间:2016-10-08

寻找·等待

——写在安师大中文系731)毕业40周年聚会的时刻

王既端

或许,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找。

每一次的寻找,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失望;可能是高兴,也可能是沮丧。

但都无法停止我们的寻找。

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始终充实着寻找的动力。

比如这一次。

为了这一次的聚会,我们经历了不寻常的寻找。

任你在海外还是在港台,任你在天南还是在地北,我们一遍遍寻找,从不言弃,终于找到了你!你!你!

茫茫人海中,越来越多的身影走进了“追梦安师大”,走进了“上海小弄堂”,好像很陌生,其实很熟悉。

恍惚间,我们各奔东西行走了两代人的跨度,将近半个世纪。

40年前,世界是那样的,今天是这样的;40年前,国家是那样的,今天是这样的;40年前,我们是那样的,今天是这样的。

我们的老师们老了,我们自己也老了,帅哥不帅了,美女不美了。可是,风雨吹打的是彩釉,岁月沉淀的是气质。我们的人生边上,有着太多太多相互寻找的眼睛。

所以,我们这一次聚会,一定要回到母校的怀抱,一定要回到老师的身边。今天,纵然我们已是鹤发白首,我们还是常常回忆起40年前的一幕幕场景,甚至是一个个细节。尽管“上管改”“反潮流”,批“水浒”诛“红楼”,“批林批孔”,“诛法批儒”,斗争不停,干扰不断,把课程教学的系统性、衔接性肢解得支离破碎,但我们的母校,我们的老师,还是千方百计,尽一切可能,引领我们见识古今中外语言文学的神秘和浩瀚,美妙和精深。我们永远铭记着母校!我们永远铭记着每一位老师!

其实,我们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在等待呢!每一次的等待,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失望;可能是高兴,也可能是沮丧。

但都无法停止我们的等待。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始终充实着等待的动力。

比如这一次。

为了这一次的聚会,往远处近溯,至少20年前的那次合肥相聚就萌生了动意;从近处回溯,至少半年来的沪宁庐州几次小聚就启动了议事日程。

这是一个友好的班级才能彰显的魅力。

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才能凸显的凝聚力。

40年,从青年走向老年,我们曾经有过多少次等待?

而且,有些等待还是焦虑的,痛苦的,茫然的,沉重的。然而这一次的等待,我们且将一切都放下了,彻底地将一切都放下了,等待得如此炽热,如此真诚,如此典雅,如此纯粹。

同窗情,一世情。

夕阳正好,何惧黄昏。

“年轻人的生命三年五年就是一生,可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就是一瞬。”张爱玲如是说。

那就让我们都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吧。

再拥抱一次。

再牵手一次。

我们,还可以有等待。

我们,还可以有再等待。

只要我们彼此关爱,彼此珍重。

二〇一六年十月三日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