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微风,静水清涟,长江北岸的宿松,诗意与贫穷并存。吴忌,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躬身于三尺讲台的园丁,就在这苍翠与蔚蓝里,看着满树桃花,转动着笔杆子,守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度过了三十二载春秋。他是文学院1984届中文系毕业生,现为安徽宿松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特级教师。正值第32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文学院学子对其进行了专访,聆听这位诗意土地守护人的动人故事。
“延迟毕业”的中文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安徽师大,诗歌写作是潮流。在上大学前,吴忌没有离开过家乡,历经三天的跋涉,他才到达学校。入校后,他满怀理想主义,现实也在五彩的云朵之上。回忆起自己的大学,吴忌说自己大学里只有一个故事,那就是——读书。
即使已经毕业32年了,吴忌仍然记得在新生欢迎大会上,中文系方可畏教授的告诫——中文系的学生头发不白,便不可胡乱发言。在浩瀚的“汉语言文学”面前,他将自己视为“延迟毕业”的大学生。因此,对读书、教研、写作,始终心怀敬畏。
解读二中的“二”
宿松二中不是宿松县最好的中学,来到这里读书的孩子中考分数一般比一中的孩子低两百分。“自卑”是许多二中学生的心病,而吴忌却把二中的“二”解读为:一份自知之明,一份坚强自信。
吴忌为学生提供了三门“绝技”,一是“放弃”,放弃志当存高远的虚荣,大度地向一些一流大学挥一挥手。二是“抄袭”,先模仿,再创造,学着“庖丁解牛”,厚积薄发,而后再游刃有余。三是“瞌睡三分钟”,遇到不如意的事用轻松的心态化解。
32年矢志不渝的坚守
1984年7月,吴忌从大学毕业。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有朋友约吴忌一起下海捞钱,但是吴忌却选择了回到家乡工作。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吴忌坦言自己回到家乡执教是以“自私”为念,“外边的世界虽然精彩,但我要返乡照顾爹娘。”他最欣慰的是,父母都是村里他们那一辈最后过世的人。
通过努力,吴忌先后获得“安徽省教坛新星”、“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有不少大城市的名校邀请他去执教,但他仍然不为所动。
吴忌已经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了32年,他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对生活的理解是——有一份事做,有一碗温软的饭菜,有一屋子学生认可你的滔滔不绝,忠诚于家乡人民的教学事业。
追求有意味的语文教学
时至今日,吴忌已经出版了五本散文集。但他说自己并不为文学史写作,只表达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与事件。他的语文课堂也不全为高考服务,让学生真正体味“语文”的意味,是他追求的目标。
在执教过程中,吴忌感受到学生们大多为高考应试而学习,课堂上的文本分析似乎丧失了文学的立场。为了让大家重视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文学的意味,吴忌主动申请了课题“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文情耗损与保持’研究”,他一个人采访了二十多位教师、作家,了解他们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很多采访内容都整理成了访谈录,多发表在《学语文》杂志上。
在日常45分钟的课堂,他对学生的要求是认真聆听42分钟,剩下的3分钟则可看窗外,望远山,数飞鸟,偶尔累了也可体味朱自清笔下“别有风味的小睡”。在教授《醉花阴》时,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写一篇不给老师或家长看的私密日记,表达自己最真诚的感受。
天气状况对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并无太大影响,而吴忌则认为在极寒、暴雨等恶劣天气,都会为语文教学提供很好的诗意氛围。在2015年岁末,他策划课题《寒冷的自然与寒冷的诗意》,从常识、常情、常理下的自然,说到人文语文。在普及常识以及提示安全之外,列举关于寒冷的诗文,着力鉴赏,企及学生的人格养成。2016年6月18日,在暴雨来临之前,他挥汗如雨,给学生们讲《炎热的自然与炎热的诗意发现》;6月19日,他淌水而来,给学生们讲《暴雨洪水的自然与诗意探究》。
在毕业告别演讲时,他对学生说,语文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宿松,一个集“中国诗歌之乡”与“国家贫困县”于一体的小城,在这里,年轻的人们来了又走了,然而像吴忌这样走了又来了的人却很少。从孩童到白胡子长者,他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以文述德,用学化人,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文学院 沈时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