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海导航”第212期张伯伟教授:漫谈中国文学研究的再出发

编辑:刘倩 预审:项念东 终审:项念东  发布时间:2021-11-02

“学海导航”第212期张伯伟教授:漫谈中国文学研究的再出发

1030日下午,文学院“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210期于文学院行政楼三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韩国东方诗话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张伯伟主讲。

讲座伊始,张伯伟教授引用欧阳修《赠王介甫》一诗引出本次主题——漫谈中国文学研究的再出发,并向大家抛出两个问题:是否有“后来谁与子争先”的自觉以及如何走向古代?

开篇张伯伟教授提出位于十字路口的人文学研究,他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观点,认为当代历史学家最大的障碍是保守主义。随后,张伯伟教授讲述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与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相互致信的故事,生动有趣,令大家忍俊不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陈寅格提出“旧派失之滞,新派失之诬;旧人有学无术,新人有术无学,识见很好而论断错误,即因所根据之材料不足。”由此,张伯伟教授提出最理想的状态,即学思并进。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大学的教授认为,他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越来越强调原创性,并将其看作衡量学术进取心的价值标准。大量材料都表明讨论研究方法之必要和重要。回顾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占据主流的都是“西方式”的或“外来的”,西方文化内部已形成了对东方的学术权威。许多文学家都曾批评过这一现象:保罗·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惋惜;宇文所安的批评;包弼德的嘲笑以及陈寅格的担忧。日本作家福井文雅提出为什么法国成为培养研究者的国家的问题,也需引起我们的关注。

张伯伟教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如何再出发,同时也对在座的各位提出了殷殷期盼。主持人胡传志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向张伯伟教授提问,学术气氛十分热烈。(文学院)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