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7点,安徽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佛典研究中心所主办的“皖江论道”第十五讲顺利举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荣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李白与佛教文学漫谈”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传统文化与佛典研究中心主任张勇教授主持。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在线上相聚,共同聆听。
首先,李小荣教授介绍了李白与佛教文学之关系的话题缘起与研究现状。接着,他从李白代表性的释家之作和禅宗语录中的李白形象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李小荣教授举例李白的释家之作,由《答湖州》一诗中青莲居士、酒肆藏名和金粟如来三个关键词,分析其与《维摩诘所说经》的密切关联;由《上安州裴长史书》分析李白剔骨葬友的宗教根源极可能在于密宗的影响。此外,《舍利佛》《莹禅师房观山海图》《庐山东林寺夜怀》等诗作也都与佛学有关。作为道教徒的诗人李白,为何其作品中有50多篇写佛教题材的?李小荣教授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李白自身的特殊经历,他受到西域、印度、中原等多种文化的熏染;另一方面,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下,诗人对佛教思想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随后,李小荣教授对禅宗语录中的李白形象进行了分类梳理,除了诗酒风流、谪仙两种主体形象外, 还有秀才、痴措大、白衣、俗士、英雄等类型。继而,他谈到这些形象进入禅宗语录的主要原因,即:一是李白对佛教居士身份的认同受到禅家的高度认可;二是李白不畏权贵的精神和自由个性, 极容易引起禅者的共鸣;三是李白的作品在后世僧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四是诗禅精神本质的相通。
最后,张勇教授就此次学术报告作了简要的总结。他认为,李小荣教授的报告富于启发性,李小荣教授学术严谨,思维缜密,他的报告不仅有学术史的回顾,并且行文中涉及的每一个小问题,其来龙去脉都讲解得非常清楚;擅于将宗教学与文学史相结合,从佛教文献材料中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利用佛教文献,发掘新的观点,从而看到诗的背后更为深刻的思想。
李小荣教授以详实的报告,清晰明白的条理,引发了师生们的热烈反响,李教授对于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交流互动十分融洽。(文学院 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