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西文化与文论学术沙龙第33期·关键词系列之二】 黄江博士讲“浪漫主义”

编辑:钱芳 预审:饶宏泉 终审:项念东  发布时间:2022-05-23

5月21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西文化与文论学术沙龙”第33期,在学苑五号楼四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期沙龙题目为“断片不断——德国浪漫主义最初的体系纲领”,由黄江博士主讲,副院长李伟教授主持。文学院刚祥云博士、战宇婷博士,以及本科生、硕士生共计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沙龙伊始,黄江老师展示了写作于1796年的重要文献——《德国唯心主义最初的体系纲领》的节选,交代了当时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的学术背景和发展前景:个别理念发展到协调一致、能涵盖所有理念的“美的理念”,哲学家必须像诗人那样具有更多的审美力量,且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神话学,但这种神话学又必须服务于理念,即理念必然成为理性的神话。与之相应的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有机的审美现代性被充分利用在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各种学科中。


其后,黄江老师对《新世纪福音战士》、席勒《欢乐颂》、许巍《蓝莲花》、戈达尔《中国姑娘》等一系列文艺作品中浪漫主义的意象和思想进行赏析,切入了不同时期的浪漫主义变体。黄江老师详细论述了浪漫主义与当时代政治力量之前的纠缠,浪漫主义作为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早期浪漫主义体现了独立于时代惯性更替之外的一种态度,超前地表现了文学现代性的诸多特征,寻求重新定义诗歌和哲学的范畴,其中“断片”的使用是早期浪漫主义这代人实践自我观念的非常规工具。黄江老师指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施莱格尔的《断片集》是早期浪漫主义在文学中的运作。断片一方面是残缺的,一方面又是自足的,是整体的一部分;断片并非思想的割裂,而是有助于揭示整体,断片不断,其中蕴含折射了完整的理念,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居间性。浪漫主义的居间性是一种暧昧状态,是处在黑格尔、柏拉图等人宣称的“绝对同一”和后现代主义德勒兹、德里达等人信奉的“无限”延异、解构之间的一种“灵泊”,是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灰色地带。

据黄江老师所言,在施莱格尔的文艺方法中,传统的线性演绎被一个圆形的解释循环所取代,交互哲学是以断片与反讽的形式展开的。施莱格尔通过交互证明——作为信念之间相互确认的过程,以此来试图表明对于真理的探索更像是一场关乎“绝对”的无限填字游戏,而不是像线性演绎一样把我们从某个第一原理引向几乎是必然内嵌在这个原理当中的预定真理。多种范导性理念间的交互证明所形成的间接的建构性结构,指向了一个涉及相互确认的过程,这有助于引导人们越来越趋近真理。这一探索将永远不会完成,是一种无限趋近的状态。

最后,黄江老师指出浪漫主义是不断超越自身又被不断超越的存在,像时间一样处在不断的离散/聚合状态。并重点梳理了浪漫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德国浪漫主义主要演进为表现主义,在文艺领域以卡夫卡、博伊斯等人为代表。法国浪漫主义由波德莱尔《恶之花》开始,延伸到注重自然光影呈现的印象派。英国的浪漫主义主要以湖畔派为代表,从雪莱、华兹华斯到英国的摇滚乐。随后黄老师进行了最后的收束,指出早期浪漫中断片式的折射感和消弭感在世界各国落下身影,即现代性的不可能性和必要性。

沙龙尾声,同学们关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和“断片”这两个概念踊跃提问,黄江老师逐一耐心地进行回答,随后,战宇婷博士、刚祥云博士对讲座的内容同黄江老师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和互动,将讲座的学术视野从西方拉回到近现代中国,李伟教授做了总结与补充。整场沙龙学术氛围浓厚,同学们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本期沙龙接续2022年“中西文化与文论学术沙龙”的主题——“文化与文论关键词”,下期将推出刚祥云博士关于“中国时间美学”关键词的讲座,敬请期待。(文学院  王帅)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