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名家学术论坛【第1讲】成功举办

编辑:李伟 预审:李伟 终审:项念东  发布时间:2022-06-15

谭好哲教授:文学理论的话语形态与建构路径”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一流课程深度建设、发挥其应有的辐射功能,文学院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课程团队携手“中西文化与文论科研创新团队”,决定举办“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名家学术论坛”系列活动,2022年拟举办第一季,延请国内文学理论界学术名家,适时进行线上线下学术交流。6月10日下午,论坛第1期,请到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马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第二版)首席专家谭好哲教授主讲。


本场讲座主题为“文学理论的话语形态与建构路径”,由文学院副院长、国家一流课程主持人李伟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锋杰教授评议,项念东院长、刘颖主任、战宇婷老师、刚祥云老师及研究生和本科生50余人聆听参与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谭好哲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目前文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基本建成,但凸显思想创新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探讨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问题必要而适时。谭教授首先从“文学话语”这一概念出发,理清了文学话语形态及其话语生成活动两方面的理论运作:一是在文学理论学科下对文学现象和相关问题的学理性研究,二是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等问题的自反性研究。前者是对文学的理论研究,后者是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研究,具有元理论性质。谭好哲教授指出,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前一类研究大量存在,后一类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目前仍相对薄弱。

“文学理论的话语形态与建构路径”着眼于文学理论的元理论研究,探讨的核心正是文学理论话语形态的建构路径问题。谭好哲教授认为,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存在着不同的话语形态,这意味着其建构路径也必然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撇开文学理论话语的意识形态取向不论,从知识形态上,可将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路径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文学现象及作品样态的经验性研究,其思维进路是从具体性文学现象到概括性文学知识的形成,主要运用的思维方式是归纳和概括;二是对文学的泛化形态的理论研究,建构路径是从抽象的文学理论理念到具体性的文学实践,主要运用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和演绎;三是文学理论对其他领域理论的挪移、应用,这种建构路径是从其他领域的抽象理论观念向文学领域的延伸,理论是外在的,文学只是例证,主要以分析性、演绎性方法为主。当代文学研究的话语实践中存在更多的是后一种理论,比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等。

50990

在廓清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的三条路径及其思维方法后,谭好哲教授返归到黑格尔的相关论述。黑格尔将美学研究方式分为三种,即经验性的、理念论的和经验与理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这种美学研究视域下,上述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的第一种形态属于经验性的,第三种属于理念论的,第二种是经验与理念的统一。就此而言,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的第二条路径尤其值得重视。不过谭教授强调,这不意味着其他两种建构方式不重要,三条建构路径虽各有差异,但各有价值,不必厚此薄彼。

谭好哲教授的精彩讲座激起现场嘉宾的热烈讨论。李伟教授对整场讲座进行了总结,点明当下文学理论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性。项念东院长、刘锋杰教授、战宇婷老师、夏兴才同学等,就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的几个关键问题,与谭好哲教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针对文学理论话语的跨学科建构和研究问题,谭好哲教授认为,人文学科的研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西方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的引入,有助于打破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的闭环,激活理论创新思维。谭教授同时指出,跨学科理论和西方理论的运用需要考虑文学语境和中国语境的适用性,但相关文章撰写与发表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边界意识。最后,本场讲座的评议人刘锋杰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刘教授强调了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的社会属性,指出作为必然走向社会、产生社会影响的话语体系,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极为必要。此外,刘教授还结合老师们的实际教学经验,就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的编撰与资料组织、不同版本《文学理论》教材的差异问题同谭好哲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

谭好哲教授主讲的“文学理论”名家论坛第一讲,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在主持人、评议人和各位老师同学的积极参与下,讲座的探讨与交流热烈而丰富,不啻为一场丰沃的学术盛宴,对推动文学理论研究,乃至文化研究走向深入,以及激发在场老师和同学的思考,有着巨大的助益。(文学院,战宇婷)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