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名家学术论坛【第4讲】成功举办

编辑:钱芳 预审:李伟 终审:项念东  发布时间:2022-06-28

杨文虎教授:“精神分析的文艺研究和美学探索”


为进一步强化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发挥其应有的辐射功能,文学院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课程团队携手“中西文化与文论科研创新团队”,决定举办“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名家学术论坛”系列活动,2022年拟举办第一季,延请国内文学理论界学术名家,适时进行线上线下学术交流。6月25日下午3点,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名家学术论坛第四讲采用线上讲座方式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杨文虎教授主讲,主题为“精神分析的文艺研究和美学探索”。讲座由文学院李伟教授主持,文艺学教研室的老师、硕博研究生及校外同仁,共计50多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学术沙龙伊始,杨教授首先从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梦的研究说起。在潜意识研究中,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两个心灵世界,其中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精神发生着隐在又决定的作用。在对患者的治疗中,弗洛伊德发现患者的童年创伤会隐藏进潜意识里,引发病人的精神官能症。在梦的研究中,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实质是人未满足欲望的一种替代性满足,每个人心中存在的两种精神力量(一种构成梦所表达的愿望,另一种对梦的愿望实行检查制度)是梦形成的主要原因。受检查机制的作用,梦中的内容常以歪曲的面目显现,文明社会中性的愿望受到压抑并通过各种方法出现在梦中,性的特征受到歪曲和遮蔽,因此需要对梦进行解释。

   

紧接着,杨教授分两个方面概括了弗洛伊德对文艺作品的解读:一方面,性是弗洛伊德解读文艺作品奥秘的钥匙。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对弑父娶母的仇人实施报复时的犹豫,反映了受压抑隐藏在他心底的俄狄浦斯情结。另一方面,梦是弗洛伊德进入艺术家心灵的入口.如达芬奇通过绘画《蒙娜丽莎》表达了对母亲的强烈感情,并以此激发人们的感情共振。

随后,杨教授讲述了弗洛伊德对文艺创作的理解。艺术创作和做梦虽然各自产生于日夜,但在心理机制,素材来源和创作方式上都存在一致性。艺术家能把反映本能欲望而遭人厌恶的梦以美的形式表现,软化它们的利己性质,创作出“白日梦”般的故事。艺术家和作者向人们提供的这种快乐具有“直观快乐”的性质,是从更深的精神源泉中释放出更大的快乐。总体来说,弗洛伊德对文艺创作的理解是对传统文艺观的无情颠覆,他开辟了文艺批评的新视角,并创造了文艺研究的一种独特方法。杨教授总结了精神分析学对艺术创作的启发,它吸引了大批艺术创作者投入到深层心理学的探险和创造中,产生了如希区柯克的电影《爱德华大夫》、彼得·谢弗的剧作《以库斯》、霍普金斯和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电影《沉默的羔羊》、大卫·林奇的电影《穆赫兰道》等作品。

沙龙最后,由山东大学胡友峰教授和文学院李伟教授分别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总结。其中胡友峰教授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被称为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说之后的第三次重要革命,弗洛伊德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对掩藏在人类心理中的潜意识的研究,潜意识一定程度上是通向创造的原点和解放人类心灵,唤起人类创造的路径。杨教授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进行了来龙去脉的讲解,加深了我们的认识,文学院诸多师生受益匪浅,学术讲座获得圆满成功。(文学院)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