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教授:关于中国文论原创性的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一流课程深度建设、发挥其应有的辐射功能,文学院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课程团队携手“中西文化与文论科研创新团队”,决定举办“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名家学术论坛”系列活动,2022年拟举办第一季,延请国内文学理论界学术名家,进行线上线下学术交流。7月4日晚七点,论坛第5期,有幸邀请到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主讲。
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关于中国文学理论原创性的思考——从‘拿来’到‘实践’再到‘创新’”,由文学院副院长、国家一流课程主持人李伟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教授和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锋杰先生与谈,文艺学教研室章池老师、刚祥云老师、战宇婷老师、黄江老师及研究生、本科生和校外同仁学友共300余人参与了论坛。
讲座伊始,高建平教授就抛出问题:想实现理论的原创性,建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拿来”到“创新”的过程,但何为原创和创新?如何原创和创新?高建平教授认为,这里涉及到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涉及当下文学理论原创面临的困境以及文学理论创新的策略问题。
首先,我们无法脱离文学理论的生成规律来谈理论创新。高建平教授指出,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双重动力,一是理论自身的延续,二是理论的实践性。正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品质,推动着理论的创新。而且,“理论”和“原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所不同:文学原理是制定一套原理,从而指导文学的写作和评论;文学理论则提炼自文学实践,继而解释文学实践。原理是自上而下,而理论是自下而上。从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是相伴相生的。
然而,现实中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原创生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境况。中国文学理论,在理论自身层面上,受到外来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影响,同时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时代中,文学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位置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加剧了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
针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界创新现状,高建平教授指出,中西二元对立是当下文学理论生产的主要倾向,而中西二元对立的根本是固守“纯思想线索”。中西二元对立可以分为唯古典派和唯西洋派。唯古典派宣称要从古典文论中直接创造出当代文学理论,认为一旦接受国外的理论,就会造成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这是一种“闭门造车”。高建平教授认为,唯古典派与唯西洋派看似对立,实则是一致的,都是一种“纯思想线索”的文学理论生产,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当下社会、文化与时代语境,脱离文学创作、欣赏和批判实际。
文学理论创新的学科边界问题亦是当前理论原创生产中的焦点。高建平教授指出,文学是人学,要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方法与资源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对于文学理论原创性生产很有必要,但不能一味追求“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说到底,跨学科知识是研究文学的工具,文学理论终归是以文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和中心。文学是文学理论的家园,家是一个可以常进常出的地方,文学理论应该接触其他学科,但走出去以后,还要回到文学本身。
面对当前文学理论创新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高建平教授指明了文学理论原创的三重策略:一为立足现实,主动“拿来”国外理论,对中国古代的理论也要用“拿来”的态度对待;二为“实践检验”,坚持理论引进和理论运用的中国主体性,以实践检验理论;三为“自主创新”,不固守理论血统,不以“中国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作为正确性的标准,也不唯作者的世界性名气是瞻,而是立足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语境,走出自己的路。
高建平教授的精彩讲座激起了线上师生的热烈讨论。主持人李伟教授总结了整场讲座内容,并认为高建平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环环相扣。评议人王一川教授认为,这场讲座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思考,反映了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展现了高教授汇聚古今中西的通观思维;同时,应加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互动,及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联。评议人刘锋杰教授认为,高教授的讲演点明了中国古代命题的现代转换这一困扰学术界的关键问题,并指出,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创新在当前不甚明朗,创新少、重复多是普遍现象。文学院黄江老师也就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高建平教授展开交流。
由高建平教授主讲的“文学理论”名家论坛第五讲,视野开阔,理论深厚,融贯古今中西,在主持人、评议人和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下,讲座的讨论热烈而丰富,这场富有理论深度与学术包容力的讲座,对推动文学理论研究,乃至文学理论原创性思考,具有相当助益,为国家一流课程文学理论名家学术论坛第一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至此,本论坛第一季共5讲,已圆满完成。从谭好哲教授“文学理论的话语形态及建构路径”始,中经刘锋杰教授“中国现代抒情观的内生性”、胡友峰教授“中西爱情悲剧的形上阐释”和杨文虎教授“精神分析的文艺研究和美学探索”,最后以高建平教授“中国文学理论原创性的思考”作结,首尾相应;论坛主题有中有西,中西照明,既有宏观的理论透视,亦有微观的文本分析,高度与温度兼顾,很好地实现了论坛的理念、追求和初衷。再次感谢五位主讲嘉宾和五位与谈专家贡献出来的学术智慧和理论睿见,感谢诸位同仁和师友的参与和关爱。(文学院 战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