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安徽日报今日报道我校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打造“安徽诗路”重要成果

编辑:李伟 预审:李伟 终审:项念东  发布时间:2022-09-02

延续四条文脉,打造“安徽诗路”

【导读】文人墨客在安徽境内留下的无数诗文,承载民族精神记忆,滋养江淮儿女的生活,在当下持续释放文化魅力。我省诗学专家建议:依托、延续历史文脉,打造“皖南山水诗路”“皖江诗路”“皖中诗路”“淮河诗路”四条文化走廊,串珠成链,以诗“点睛”, 滋养美好生活 ,牵引人们在诗情画意的“乡愁”中,走近、品读美丽诗文和美好现实深度融合的 “诗意安徽”。

中国是诗的国度,安徽是诗的沃土。诗文的文化瑰宝,植根于历史与生活,沉淀为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化作每个人心间随时能够唤醒的诗意情怀。与一位诗人“相看两不厌”,敬亭山因而名振千载;一句“灵山开九华”让九华山就此得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了课文的一部分,人人心中有了一座难以磨灭的琅琊山和醉翁亭 ……

千载文人墨客在安徽境内留下的无数诗文,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精神记忆,给江淮儿女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厚滋养,塑造了安徽文化史,在当下持续释放文化魅力。

我省诗学专家建议:依托、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安徽诗路文化走廊”,串珠成链,以诗“点睛”,形成体系、活化文旅,滋养生活,增强安徽整体文化影响力。“安徽诗路文化走廊” 作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要依托,牵引人们在一缕诗情画意的“乡愁”中,走近、品读将美丽诗文和美好现实深度融合的“诗意安徽”。

缘起,开发诗文宝藏的现实需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守正创新,培根塑魂, 经济社会飞跃带来“文化”繁荣振兴,辉煌的古代文化遗产经过现代转化,焕发新的青春价值,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综观全国,安徽是名列前茅的诗文资源大省。”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胡传志长期从事诗文研究。在他看来,从上古时代直至近现代,大量的文人或土著于斯,或仕宦于斯,或游历路过安徽,歌咏风景名胜、 风土民情,抒发喜怒哀乐和审美感受,留下海量的诗文华章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

“如今还有多少游人知道九华山原先的名字九子山、陵阳山呢?”著名的九华山,得名于李白的诗歌:“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歌丰富了道路内涵,成就了沿途景点。籍籍无名的敬亭山、桃花潭、天门山都因为李白的绝妙诗句而名满天下。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韩震军指出,历代诗人吟咏安徽风物形成的一系列文化长卷,以诗歌为载体,展示了安徽壮丽的山川、悠久的文化、淳朴的风俗民情。它是流动的画卷、无形的文物,承载着安徽印象和民族记忆 。

“这份重要的地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只是留在纸上,但与所咏山水风物互融互生,无疑会大幅度拓展安徽旅游文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打造成建设旅游强省、文化强省和美丽安徽的重要品牌。”韩震军分析。

与我省毗邻的浙江省于2019年率先提出“诗路文化带规划”,安徽诗路文化资源不亚于长三角地区兄弟省市,诗路文化在长三角地区因地缘相近,本来就是一个连片的整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引,安徽诗路文化规划和建设可与之衔接,使我省旅游开发及社会文化建设与长三角沿海省份加强融合、整体开发。

目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团队在多年调研的基础之上,初步提出建议:规划建设“安徽诗路文化走廊”。 以主要水系和陆路驿道为纽带贯穿全省,围绕水路交通图、诗人行迹图、皖学学脉图、名城古镇图、遗产风物图等“五幅地图”,“以诗(诗词曲赋)为媒”“以路(水陆古道)连廊”,重点规划开发“皖南山水诗路”“皖江诗路”“皖中诗路”“淮河诗路”四条文化走廊,在山水诗情画意间绘就现代版“徽风皖韵图”。 

“‘安徽诗路文化走廊’是个综合性设想,需要科学规划引领、形成社会合力,落实项目任务,强化政策支撑,必须要多部门、多层级的联动才能实施。”专家表示。

融合,建设安徽新时代文化生态长廊

“由淮河、长江、黄山等主要水系、山脉、古道和现代交通编织而成,以秦汉以来诗人行迹、水系交通、皖学学脉、名城古镇、遗产风物为主要特征,形似一个反扣‘爪’字的诗路文化版图,勾勒形成安徽新时代文化生态长廊。以文化名山名城为节点,重点打造具有典型山水形态、诗词篇章的四条诗路文化走廊,让分布在各处的资源活起来,散发安徽魅力,传承皖地文脉。这样,‘一手安四廊,十地徽百珠’的安徽诗路文化空间形态就彰显了出来。”谈及诗路文化走廊规划,韩震军同记者分享多年研究心得。

诗路既是文脉,也是史脉,涉及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沿线拥有古驿道等创世踪迹,有名楼台阁等点景之作,有书院学舍等治学之所,有摩崖石刻等酬唱之篇,有寺庙等宗教胜地,有诗词曲赋水墨书画等传世名作,也有花鼓、龙舟、庙会等传统习俗,体现出安徽文化巧夺天工的匠心独运、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灵动飞扬的人生演绎、夺古生新的别出心裁,形成了安徽历史文化遗产风物图。

目前,诗路沿线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837处,其中国家级129处,拥有县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500多项,其中世界级3项,国家级88项;有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7000多名,其中国家级119人。璀璨的历史文化宝藏具有极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价值。

胡传志介绍,以皖江诗路为例,八百里皖江,有采石矶、天门山、小孤山等名胜,还有荻港镇、大通镇等城镇,还有一些名声不大的名胜,如芜湖境内的褐山矶、蛟矶庙、板子矶等等,都曾有文人墨客写下诸多诗文。这些诗文作品保存了当时自然地理的真实面貌,有利于“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专家呼吁,建设诗路文化长廊,首先要对历史遗存加大抢救和保护力度,避免出现类似歙县明代古桥水毁事件,对一些古村落、古桥古镇、古建筑、古文物进行保护和复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复原古诗意境,发展诗化安徽。

出发,打造安徽诗路文化旅游带

“安徽诗路文化走廊”沿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山水美景与人文底蕴合而为一的集中地。安徽师范大学地理旅游学院教授王朝辉从教以来,将所学致力于文化和旅游规划,实战经验丰富。他建议,以诗路文化走廊为主题,通过诗文资源深度开发,联动沿线的秀美山川、文物古迹、人文风情,可以打造安徽省诗路文化旅游带。还可以通过文化和旅游、教育、体育等深度融合;借助现代科技的打造,实现诗路文化的场景化、数字化与产品化。

当前,我省诗路文化走廊沿线地区文化旅游项目缺少统一有效的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亟需提高。如李白、欧阳修、黄庭坚、王阳明等著名诗人在安徽境内行迹涉及多个市县,这些诗人行迹旅游线路,需要综合配套开发。此外,有专家表示,不能单纯依赖政府单方面的投入和热情,还要调动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实现可持续性地推进。

眼下,如何让“安徽诗路文化走廊”成为“美好安徽”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让诗路成为山水怡情之路、探寻记忆之路、诗歌创作之路、文化传承之路和融合发展之路,相关讨论还在如火如荼展开。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这样的学术机构,需要进一步改变观念,要走出山野地头,发挥自身知识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要挖掘各地优秀诗歌资源, 融入乡土文化教育、旅游文化建设、公民修养情操教育等方方面面。促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胡传志主任说。

【《安徽日报》2022年9月2日第9版】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