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西文化与文论学术沙龙第43期】李建中教授讲“体:一个字的文化史”

编辑:孙霁雯 预审:李伟 终审:项念东  发布时间:2022-10-25

2022年10月23日下午,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六届学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之后,“中西文化与文论学术沙龙”第43期于文学院南苑五号楼四楼第一报告厅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李建中教授主讲“体:一个字的文化史”。届时应邀出席本次沙龙的嘉宾有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戚良德教授,韩山师范学院殷学国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平教授、张勇教授、李伟教授、刚祥云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黄诚祯,以及文学院硕博研究生共约三十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在讲座伊始,李建中教授以借引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即“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着手,细绎了关键词研究的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元生词”的发展流变往往能够呈现出个体的生命形态和时空变化,其在发展流变“元生词”的语义也在不断地丰实与生长,在词的“生—沿生—再生”这一个动态发展的的过程之中,往往隐藏着中国文化的生命密码。

紧接着,李教授以“体”字为核心,首先回溯“体”之本意,随后,以时间为中轴,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20世纪这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期进行了关于“体的风貌”的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深入挖掘。他总结出,先秦的“体”有“得体”与“患体”两种表现。之所以有两种表现,是根源源于儒、道两家的影响,严格来说此时的“体”更多的是一种伦理学层面的呈现。

至两汉时期,经过董仲舒等人的思想加工,他将人体与天体比拟嵌套,升格为一种政治学。魏晋南北朝之际,在自然与名教的争议下,文士们重视“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是展露出一种放达、孤傲、丰伟等多样任性的“体貌”式表演,可以说此时的“体”是一种审美学的外显。至唐宋时期,“体”的文化语义进一步扩大化,在“体貌”和“体悟”两方面都得到了更加成熟的发展,在文论批评中也有了“体”义的渗透,确立了新的诗性范式、语言范式,表现为一种心理学的内现。之后的明清时期,人们对“体”进行了意识形态的解构,在“破体”和“失体”之间展示了封建王朝晚期独特的时代风貌。进入二十世纪,出于重新对“体”的认识,不同文学家如莫言、茅盾等皆有在自家作品中对“体”的描述与阐释,还原了“体”的本来之意,注入了一种现代性的包容、开放的眼光。最后,李平教授作了精彩点评。

总之,整场沙龙活动气氛活跃,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均获得了良好的启发,在热烈的讨论与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学院 王帅)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