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张治超:乔伊斯的眼睛与小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沙龙第7期】

编辑:孙霁雯 预审:李伟 终审:项念东  发布时间:2022-11-21

11月18日上午8:30,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七期在文学院五楼学术报告厅开讲。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治超老师应邀为同学们带来“乔伊斯的眼睛与小说”专题讲座,讲座由张磊副教授主持。

张治超老师认为,乔伊斯善于利用读者视觉上的盲点制造文字游戏。他以《尤利西斯》为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背景、宗教哲学和相关文艺理论,对乔伊斯小说中语言的模糊性问题予以阐释。首先,张治超老师指出乔伊斯小说语言在两个层面的“模糊”,即字面的模糊(视觉认知)和语义的模糊(智性解读)。《尤利西斯》是一本容易被“看错/误读”的小说,由于乔伊斯的笔迹难以辨认,小说在出版时曾出现印错单词的情况。除了印刷工人的无心之过,乔伊斯本人也通过小说人物的误读和误写,有意在文中制造字母的偏差。此外,《尤利西斯》中存在诸多含混不清的人名,名称身份的混淆随处可见,非常容易被“看错/误读”,与此同时,“看错/误读”本身成为创造新人物和意识流叙事的重要动力,被误读的词语不再是传达情节内容的工具,它的组合变化成为推动情节的助力。有视力问题的乔伊斯为读者制造的“阅读困难症”时刻提醒我们阅读的感官生理基础,让我们透过他的眼睛品味《尤利西斯》,与他共情。与字面的模糊同时存在的,还有语义的模糊。在《尤利西斯》中,布卢姆误解了教堂里神父十字褡上绣的I.H.S.和I.N.R.I.,而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们对I.H.S.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版本的福音书对I.N.R.I.也有不同的意见,布卢姆思考的分明是没有定论的问题。此外,乔伊斯还会利用双关语及复合词的方法构成语义的模糊。通过对乔伊斯作品中的模糊性的阐释,张治超老师引出20世纪的学者对语言模糊性问题的争论与探讨。罗素认为语言的模糊性问题在于“一对多”,模糊性导致的后果是灾难的;伍尔夫则认为真理本身就是“侧面很多”的,所以词语的多义性其实是它们的优点。相对于罗素的观点,伍尔夫的小说体现了一种对立的语言哲学。奥格登的基本英语和乔伊斯的《守灵夜》是面对模糊性的同一问题而产生的两种极端的回应,前者企图控制语言的模糊性,后者则想要解放其模糊性。时至今日,学习基本英语的人寥寥无几,而意识流小说依旧拥有大批读者,张治超老师认为,由此可看出语言的模糊性的价值。

张磊副教授为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张磊老师认为,张治超老师不仅能把握原文,还对与之相关的作者创作背景、宗教哲学和文艺理论有充足的了解,张治超老师借用文艺理论却能根植于文本,落脚点始终是文学,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张磊老师表示,文艺理论和哲学是我们的工具而不是目标,不能混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最后,大家共同感谢张治超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述,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文学院王思琦)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