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165期在文学院三楼报告厅如期开讲。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伯伟应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宫体诗的‘自赎’与七言体的‘自振’:文学史上的《春江花月夜》”的专题讲座。文学院多位教师及百余名学子到场聆听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主持。
讲座伊始,张教授诉说自己与安徽师范大学的历史渊源,表达对安徽师大由来已久的向往。张教授的讲座以解答三个问题的形式展开。对于“自赎”还是“救赎”这一问题,张教授从何谓宫体诗、宫体外延之扩大、宫体概念不能任意扩大、雅乐与俗乐的相混、胡小石的意见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且是“自赎”而非“救赎”。至于何谓“《西洲》格调”,他从《西洲曲》的性质谈起。游国恩认为《西洲曲》是一首地道的江南名歌,甚至是通俗的民歌,余冠英认为其可能原是“街陌谣讴”,后经文人修饰。张教授则指出,“《西洲》格调”的主要特征就在其四句一换韵的结构与复沓和蝉联的句法。“此篇是逐解转韵,凡九解”,《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是九首七言小诗的联缀。针对七言诗的“自振”,张教授将张若虚的诗歌与隋炀帝、诸葛颖、张子容等前人作品进行比较,提出张若虚版《春江花月夜》的伟大是从第三节开始,其中描写的对时间的追问以及爱是青春觉醒的两大标志。“杰作有时真如人生,错过竟会是如此容易”,讲座结尾,张教授简述七言诗发展历程,并发出杰作易逝的感叹。
“这是我近几年来听过的少有的受益匪浅的顶尖级讲座。”一位中文系研究生听完张伯伟教授的讲座表示由衷的赞叹。张教授基于自身丰富的文学储备与独特的文学视角,将他人观点与自我观点进行论证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简明详实,令在座学子受益匪浅。
胡传志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他表示,张教授对《春江花月夜》的重新解读使得在座学子切身体会其超强的创新能力,与自己导师观点不同却仍坚持自我观点的精神也让在座学子深刻理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深层含义。张教授对《春江花月夜》文本的细读,读出了新意,读出了感动,开发了理性能力的同时也培养更细微的感官能力,为同学们品读经典提供了经典范本。(新闻部汪宇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