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致敬吾师】王昊:惟日孜孜,传道无私

编辑:阮熹晟  发布时间:2023-09-10

他孜孜不倦,无敢逸豫;他诲人不倦,春风化雨;他笔耕不辍,钟情翰墨。他,就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师范大学首批“文津名师”王昊教授。

兴趣所致,乐此不疲

“一首《西江月》道罢,我给诸君说段岳飞传”,谈及自身主攻元明清文学和叙事文学的缘由时,王昊教授一开口便提到了评书。儿时以听评书为乐的他,从未想到过自己未来会以此为业。但正是那份对评书的喜爱,推动他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在学习、科研的过程中,他敢于思考、善于归纳、乐于总结。他指出,进入大学后,人就一定摒弃寻找唯一答案的想法,要有意识地寻找多元答案,要多读经典原著以产生自己的思考。这些年来,他便是依靠这些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方法,潜心研究、顺利攻关,乐守科研初心,勇攀学术高峰。

“四有”老师,“三有”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王昊教授在“四有”好老师标准的指引下,坚持用心造就“三有”课堂。“一有”为“有趣”,他希望用愉快轻松的氛围带动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吸收知识、积极学习知识。“二有”为“有料”,他深知好的课堂在有趣的基础上更要有真材实料,应不断将自身研究成果与学界前沿理论,巧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三有”为“有味”,王昊教授不满足于前两个阶段,他坚信“能让学生不断回味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未必是专业知识,也可以是人生道理,哪怕是一句玩笑话,能让学生在多年后回味的就能称之为成功。

前辈风骨,自当传承

回忆起刘文典、郁达夫等曾在安徽师大工作过的前辈们,王昊教授感慨万千。这些“道德文章兼治”的大师们,给文学院留下了极为深厚的底蕴。他们的治学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院教师,王昊教授也不例外,他笑称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多年来,他一直以实际行动向前辈看齐、以实际成果传承前辈风骨。他真心希望文院教师能一直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研究,他也真切期盼文院学子能不忘前辈风骨,将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下去、传承下去。对未来要走上讲台的师范生们,王昊教授更是期待万分,衷心希望他们能打好专业基本功、不断提高文本理解能力,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并积极实践。

矧惟君子学,吾道深而宏。王昊教授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均投入大量心血,赢得了文学院广大师生的认可与称赞。他惟日孜孜,传道无私,用爱心浇灌学生成长,用知识托举无限希望。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