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迎校庆·师大记忆】赭山脚下最美的青春底色

编辑:文学院辅导员3  发布时间:2018-05-07

她手捧一颗赤诚之心,却从未带走半株花草;她视教育为空气,满育天下桃李。她是教育者,用知识浇筑青春;她是研究者,用学术探索青春;她是缠绕在三尺讲台上的藤蔓,纤细却又坚韧,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笔耕不辍,研读不止。她,就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成员、外籍院士朱小蔓教授。她的教育之梦,始于安徽师大,作为我校1970级中文系校友,她在安徽师范大学感受到学问与品格对于教师职业的重要,感受到师大教育精神的代代传承;在师大的求学与工作经历,成为她铭记一生的珍贵记忆。

师生情谊传递温暖青春

1970年,朱小蔓成为了师大中文系第一届工农兵学生,她深知机会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在师大学习与生活的时光。“在师大和恩师、同窗度过的时光,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回忆起那段求学经历,朱小蔓的眼睛里仿佛闪烁着青春的光芒。

正规的课堂学习仅有六个月,却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只要回忆起来,仿佛还能触摸到当时几位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出的斑斓色彩。她喜爱外国文学里契科夫、普希金等的简练与朴素,也因此感受到苏俄文化的魅力;她喜爱欧洲文学中《红与黑》《简爱》等的深刻与独特,也因此推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她喜爱古典文学里《红楼梦》《水浒传》等的艺术与思想,也因此体会到经典文学的精深;她喜爱现代文学中柳青、赵树理等的文思与情怀,也因此开启了探索中国文学的旅程……师长的教诲让朱小蔓受益匪浅,而深厚的同窗情谊也让她难以忘记。52位工农兵学生年龄不一,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同窗之间的美好情谊至今还铭刻心底。她们与年轻教师关系密切,一起创作剧本,曾一起合作创编出小歌剧《一条棉被》、小话剧《龙虎山上》等作品,将与工人、农民一起生活的丰富、细腻、真实的生活加工搬上舞台。她对在宣城的一次军事训练记忆犹新。作为学生干部、文艺骨干,他们在野营拉练途中收集老师、学生们的优秀事迹,编成快板、小曲儿,不知疲倦地跑前跑后,传递出生活的美好与温暖。在师大与恩师和同窗一起度过的时光,那些充实、不失艰苦,而又洋溢着温暖的日子,为朱小蔓的青春岁月增添了一束耀眼的光辉。

教育事业折射赤诚青春

毕业实习时,朱小蔓被分配到安徽繁昌中学。“当时我讲的是高尔基的《海燕》,在那期间,我还担任过班主任,面对的多是农村中学生,我觉得他们特别好学,而且淳朴、可爱。”她面带微笑,温柔地回忆道。毕业实习让她第一次站上三尺讲台,也让她萌生了踏入教育行业,进行教育研究及实践的念头。

朱小蔓毕业时正值文革后期,校、系领导和辅导员没有因为她父亲当时没被“解放”而放弃选择她留校,由此她担任了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教研室教师。“以前总觉得白天听课听不够,晚上在宿舍旁边的盥洗间借助灯光看书,那是常有的事。”在教学的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了师大人文底蕴的薪火相传的重要性,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践行了自己的初心。“那时候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为了教育事业我可以拼尽全力。”这份炽热让朱小蔓在后来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用她的温情和严格,感染和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学子。正因为知道学生求学的艰辛与不易,朱小蔓对他们才更加严格,即使自己身体有疾也拿出自己全副精力指导学生,严重时躺在病床上仍用手机给学生指导论文,一讲就是几个小时。她对学术的执着在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研究的种子。1993年以来,她分别在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指导硕士生5人、博士生40人,博士后17人,访问学者近40人。

在行政工作方面,无论是重大的教学改革设计,还是繁琐的教学事务安排,朱小蔓都事无巨细地用心创造,并尽职尽责地落实完成,将每一件事情都尽可能处理好。“我的老领导们,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这些都是我人生重要的经验积累。”提到在师大的教学与工作经历,朱小蔓无时不透露出怀念与感激,正是因为这些历练所带来的宝贵经验,为她之后的人生发展拉开了华丽的序幕。

累累硕果追忆辉煌青春

本着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朱小蔓相继考入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研究生,曾与国际各知名教育组织深入交流、合作研究,她的学术研究涉及教育哲学、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农村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情感教育成为她后来所有研究得以生长的母细胞,也成为她一生的坚持和专攻。

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她秉持“千教万教教人做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认为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她推崇“生命教育”,指出教育培养的是活的生命,应该引导孩子对生命有一个美好的期望,不能压抑孩子活泼的天性;她认为教师应该主动表达、积极进取,用真诚的、不伪装的交流来感染孩子的身心,善待知识、善待生命;她研究“教师教育”,认为教师应该“俯下身来看见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问题意识,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她认为“教育的根本是关注心灵发育成长”,主张把人的本性中的情感发育起来,推动了教育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她践行陶行知先生“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的理论,提倡让读书支撑生命,追寻文化的强大力量……《情感教育论纲《反思与构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情感德育论》《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等著作,是她教育思想的提炼和集中体现,也是她教育实践积累的升华。

“在我的工作与生活中,经受的所有磨砺,收获的所有经验都是无价之宝。”朱小蔓一直十分感激她所经历的一切,艰难的求学之路、困苦的劳作生活、扭曲(“文革”期间)但又不失师生亲密关系而显现美好的大学时光……那些磨砺锻造了她面对挫折的乐观精神和追求突破的人生态度。现在,她身着素衣,手握笔杆,依旧保留着一颗躬身教育的赤诚之心。经受的是磨砺,得到的是坚韧,而这,都成就了青春最美的底色。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