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文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秉持改革、开拓、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扎实推进学生工作,提升学院的办学效益,努力实现学院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齐心协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五年来,学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师生员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专题活动。学院党委被评为安徽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学生党支部分别荣获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教工支部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人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14人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被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注重调研、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坚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围绕学科建设、团队建设设置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倡导和践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党政领导和党员干部分工联系各年级和各支部。关心照顾困难教师,精准帮扶“五特”学生。保持与师生的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积极建章立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出台了《文学院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改革方案》《文学院学生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方案》《文学院党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并保证落到实处。
深处着力,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人才培养是兴学之根本。学院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启动学生教育与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设置课程群辅导室,加强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本科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扎实促进课程建设,主办徽派语文教育论坛等高规格教学会议。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坚持课堂教学质量定期监测、院党政班子随机听课、校院督导重点听课、各类课堂教学意见反馈、教学各环节检查与整改、教学信息库建设等制度的落实。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开设“名师导教” “实务专家”等讲座,邀请中学一线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作辅导报告,强化专业实习实践力度。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本科论文大赛,申请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项目。重视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施瑶、李雅雯、张黎等学生先后在全国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文科组一等奖(最高奖)和二等奖,彰显了学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雄厚实力。
特色活动成效显著,连续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评选、普通话培训、“硬笔书写过关” “从教技能大赛”等特色活动。共举办“学海导航” “名师导教” “实务专家”等高水平学术讲座活动近70场。五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首批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项目1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MOOC示范项目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项、省教研项目4项(重点2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坛新秀2人;省级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6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2项。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00余人次、国家级奖励300余人次;出版本科生优秀作品集《文苑初鸣集》《风景这边独好》《兴趣 学习 尝试》《实践出真知》《此间雅言》等。国家级教学团队总结建设经验,出版了《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等3部著作。
精准发力,学生工作领航成长
秉承“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完善了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提升了学生日常管理科学化水平,构建了诉求有响应、困难有帮助、服务有质量的学生服务体系,打造了一支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学工团队。发挥好“大学生发展辅导站”和“青春丝语”平台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定期开展心理咨询等相关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连续获得就业工作先进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先进集体、分党校先进集体、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校级“十佳班集体”等荣誉多项,均居全校前列。指导学生作品获全省原创话剧展演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创业大赛金奖3次,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国家级铜奖各1次。新苑通讯社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络通讯站、中国青年网校园记者站,中大在线校园网通站成功推介敬文图书馆入选“2016年度十大最美校园地标”并荣获最佳组织奖,中青网通讯站在2017年的“青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发稿量位列全国第四。创建德雅书苑并入选当选全国高校国学联盟会员单位、全省高校大学生国学联盟主席单位,举办系列“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皮影、剪纸、团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成立江淮秘书社填补秘书专业未有专业对口学生社团的空白,江南诗社当选全国大学生文学社团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开创了我校学生社团发展之最。获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全省特等奖2人项、校级特等奖4项,全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次、全省“平凡人·中国梦”2013十大人物称号1人次、全省高校“党的十八大报告知识竞赛”团体冠军(2人)、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带队教师”1人次等。学院学生工作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500余篇次。
近年来,文学院学子在多项传统文化类竞赛中喜获佳绩,三人代表芜湖队获安徽省读书知识电视大奖赛优秀奖,一人获2015年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三等奖,一人获《诗书中华》总决赛全国总冠军、安徽省第二届“国学达人”挑战赛“探花”称号,一人入围《中华好诗词》全国总决赛,这是学生培养成果的体现,也是青年学子对传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与践行。
群策群力,学科建设再上台阶
学院编制并实施了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省级A类重点学科建设成果显著,成功通过验收,同时获批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采取多项激励措施,启动学科重大项目建设;学位点布局更加科学、规范,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通过学校评估,成绩优秀。学院在科研项目、论著发表、科研获奖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共申报各类项目250项,获得各类项目61项(不含校级项目),其中国家社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31项。各类项目申报数、立项数稳居全校文科第一。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共出版著作95种,推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系列丛书,发表C刊论文174篇,其中A&HCI收录1篇。学术获奖成绩突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主办了11场全国性的高规格学术会议。科研梯队建设成效显著,一批年轻教师开始崭露头角。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梯队更加优化。学院师资队伍更加优化,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共有11人获得博士学位(含引进3人),另有2人在读;晋升正高8人,晋升副教授5人;教师中获得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2人。
传承蓄力,社会服务取得实效
学院增设了秘书学本、专科业余类型招生专业;承担了国培计划高中、初中、小学语文班的培训任务,被教育部批准为高中语文学科示范性集中培训单位;召开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暨安徽省属高校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协作会”;承办了望江县、岳西县地税系统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受到送培单位的好评。志愿服务形成机制,五四爱心学校先后获安徽电视台、安徽道德建设基金资助。1支实践团队获团中央全额资助,“五四爱心学校留守儿童陪护计划”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是我校历史以来实践育人的最高成就。五四爱心学校自成立以来,共有6000余名志愿者为4500余名中小学生提供了20多万小时的无偿家教。新华网、人民网等150余家媒体有2000多篇次报道五四爱心学校的典型事迹。拓宽文化推广平台,与省朗诵艺术学会、省语委合办“经典诵读进校园”诗歌朗诵会,充分发挥“德雅书苑”品牌效应,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贴近群众,送文、送教、送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主办的《学语文》杂志,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每年组织召开全省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就高考、课程改革等展开交流。与俄罗斯米林大学共建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参与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组织的安徽方言资源调查,取得了初步成果,获得了验收专家的好评。
过去的五年,是解放思想、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五年,也是学院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文学院广大党员和全体师生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学院将以改革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展望与期盼,不忘初心,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