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安徽师大文学院与北师大哲学学院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康德美学年会

编辑:孙霁雯 预审:李伟 终审:戴和圣  发布时间:2023-11-03

继今年5月我院联合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在芜湖成功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视域下高校文艺学课程建设高峰论坛”,10月14-15日,又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联手,协同《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艺术评论》等杂志社,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康德美学年会,以此迎接即将到来的康德诞辰300周年。

本次年会以“自然与自由之统一”为主题,来自图宾根大学、哈勒大学、美国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我院李伟教授、黄江副教授、刚祥云博士及美学方向的硕士生方杰同学,一同参加了这次盛会。李伟教授主持了第一场主旨发言并做了题为“《判断力批判的三重大任及其美育意蕴”的学术报告,黄江副教授做了题为“作为半康德主义者的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学术报告。

康德是现代哲学和现代美学的基石。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刘成纪教授,在开幕式主持时表示,此次会议对于纪念次年康德诞辰300周年具有重要意义,他简单介绍了此次年会举办的背景,同时也激励和呼吁学者们以“照着讲”和“接着讲”等不同路径共同推进康德美学研究。

康德的美学思想固然卓越非凡,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康德的理论是不容质疑和批判的神圣存在。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高建平教授表示,康德美学在现代美学领域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他鼓励与会学者们保持开放的态度,强调基于时代背景的批判和反批判的过程对美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并认为这也有助于康德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为鲜活和充满生机的理论活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郭佳宏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认为康德哲学思想具有精妙、深刻与丰富的特点,并介绍了本届年会的主题、内容以及北师大康德研究的特色,并期待学者们从不同视野推进康德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代表主办方之一的安徽师大文学院,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和其他专家代表对本次年会的支持和帮助。他简要回顾了安徽师大以汪裕雄、王明居为代表的美学研究传统及在培养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有生力量方面的突出贡献,期盼文艺学领域和哲学领域的康德“第三批判”研究专家能够展开有效对话、尊重彼此成果,形成学术命运共同体,争取做出在国际康德学界“有识别度”的研究成果来。

 








自然与自由相联结的康德美学

康德全部思想的启蒙合法性就在于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表示,正是启蒙的合法性使康德建立了关于人由自然通向自由的现代性理论。而康德的自然有三重内涵。一是不可知自然,它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它使人类在有限的生存中面临居于其中的无垠世界,怀着无限敬畏之心。二是天性自然,它是人类主体能力的显现。人类正是拥有了天性自然所给予的反思判断力才具有美与美感。甚三是合目的的自然,它是人类的理性自觉,并从自然走向自由。由此,康德完成了人由自然通向自由的启蒙。

合目的性类比成为超越科学分类与认知的形而上学逻辑路径,并成为统一自然与自由的先验中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尤西林先生表示,《判断力批判》将自然与自由统一于以道德存在者为终极目的的世界目的演进系统,开启了后神学时代整合两个世界的形而上学重建,这是迄今未了而且日益深化的时代课题。应基于形而上学重建理解《判断力批判》的根本意义,并据此理解美学的特殊地位,因为形而上学不仅关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全部感性活动的目的意义,而且是科学知识的统一性与可扩展性的前提。

“埃斯特惕卡判断”的实际涵义是“内隐感性判断”亦即内隐认知,集中而鲜明地表现在对美者的鉴赏判断中。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表示,鉴赏判断作为一种心灵能力,具体表现为作为先天内在直观力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与知性一致的自由游戏,实即内在直观力在感官感性对象框架内的自发活动。当主体以埃斯特惕卡理念为基础,通过内在直观力的自发活动与对象结成相互匹配的主观合目的性关系时,无利害性的愉快情感(美感)就产生了,对象在这时就被称为“美的”。埃斯特惕卡判断由此在深层次中与自然相连接。

如果没有人,“自然”“自由”以及“自然与自由之统一或对立”之类的概念和话题便无从谈及。北京师范大学戴茂堂教授认为,康德哲学要解决的问题表面上是自然与自由何以统一,而实质上是人生何以圆满与整全。本来,康德在审美判断力中最有希望让自然与自由达成统一,可惜他把审美只理解为从自然过渡到自由的“中介”;但他关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比对几乎“逼进”了自然与自由之统一,值得高度关注。

哲学史坐标系中的康德美学

第三批判对高级认识能力的立法和自律问题的全面阐释,使人有可能依此将其先验哲学理解为一个完整的自律体系。湖南大学舒远招教授表示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于反思判断力的立法和自律的一些表述初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清晰,容易使人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他通过对其中涉及的三个层次的问题的探讨,试图弄清康德所说的反思判断力的立法与自律同知性、理性的立法和自律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进而在与规定判断力的他律的区别中弄清审美判断力的自律与目的论判断力的自律的异同。

惟有理解康德如何借助目的论思维来重建形而上学,才能准确地理解康德美学的本质及其在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李秋零教授表示,《判断力批判》的目的就是推出“反思性的”判断力,进一步的目的则是提出“一个先验原则”,即合目的性原则。通过引入目的论思维,康德相继考察了审美领域的主观的合目的性和自然的客观的合目的性。尤其是通过把自然视为一个目的系统,能够把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把文化的人视为自然的最终目的,把道德的人视为创造的终极目的,并由此导向上帝存在的公设,完成重建形而上学的任务。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继承康德美学中的人类学路线,系统论述了通过审美和艺术实现人性教育的思想,因而成为现代审美主义的源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剑澜教授表示席勒在书简中提出审美国家观念用以支撑人性和谐及人与人之间团结的理想。这种审美国家观念试图假道美学来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思想传统。对此,席勒从基于人性论立场的现代性批判、关于现代心性的哲学人类学学说和审美与自由关系论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康德其实提出了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自由愉悦。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卢春红教授表示,美学学科在非美学的探索路径中消弥了自身,基于这一思想境况而将普遍的情感指向“共通感”时,这一处于两个并行思想传统中的概念呈现出双重使命:通过判断的反思方式来消解普遍性探求中的“概念化”维度,呈现其先天性条件的身份;通过判断的审美表象来消解普遍性解说中的“客观性”维度,呈现其主观性原则的身份。共通感借此完成了两个传统的融合,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情感能力。而审美视域中的情感状态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呈现自身作为“自由的愉悦”的本色。

中西方视域交融下的康德美学

我们需要重思康德的审美情感理论,以反思康德进入情感理论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牛宏宝教授表示,如何思考“情动转向”、如何确立属于美学自己的情感理论、如何继承中国传统美学中抒情传统中的思想资源,以及美学作为感性学如何去谈论情感这四个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美学至关重要,对此,他的回应是:1.尼采用酒神精神批判康德以取消其审美情感底基,并主张“肉体先验”。他追问,当尼采的这种思想引致了先锋派激进 美学与法西斯主义的结盟时,是否应该用康德理论来反向批判尼采?并由此反思原始肉身的冲动是否真正属于审美?2.身体不需要有任何先验底基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情感,但问题在于此种情动是否属于审美?

清华大学Rachel Zukert教授在其报告中,论证了康德把艺术定位为与语言等不同的社会现象,并且阐述艺术的社会表现功能如何与康德所强调的艺术审美特征相一致。图宾根大学Ulrich Schloesser教授通过区分康德的评判和判断,将感觉和评判联系起来,把审美判断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不是Guyer所理解的两个分离的步骤,以此来论证共通感的可能性问题。而哈勒大学Heiner Klemme教授则立足于判断力批判的第80节,重点探讨了康德如何在批判中回应休谟的挑战。

学术界提出的“将‘功夫’引入哲学”的理论命题,实际上讲的应该是将“功夫”引入西方哲学。中山大学程相占教授谈到,我们可以尝试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功夫-境界”论引入康德美学,其路径是发掘总结康德所论诸种心灵能力构成的“力的谱系”,然后根据中国传统心性论“一心开三门”的总体框架,对照比较康德审美判断力学说涉及的几种主要能力(包括鉴赏力、想象力、理解力、感受力、共通感和理性能力等),从心灵的成分、状态、功能等三个方面(即“一心开三门”)反观康德美学的思路、贡献和欠缺。

在审美对象的问题上,中西方是相通的。上海大学刘旭光教授表示在审美和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可以感受到但无法进行理性分析的精神性的因素,这种说不清但可以感受到的“精神”,康德称之为“审美理念”并对其进行初步阐释,其后那些真正会审美的美学家,传承着对这一“精神”的直观与感悟,并将之视为审美真正的对象。由康德开启的这一审美灵境,在近代美学史和批评理论中或明或暗闪现着,它是审美的真谛所在,是审美这一行为的独特性所在,这一审美灵境,也是中西审美精神的共鸣之处。

本届全国康德美学年会研讨会为期两天,以专题汇报、专家讲座、学术对谈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充分展示康德思想的哲学内核及其博大精深的智慧结晶。除主会场外,本次年会还设置了不同分会场,在紧凑而充实的议程中,学者们进行了32次分会场发言。学者们围绕如何解读康德的第三批判、审美经验的发生、审美情感的先验解释、审美愉悦的依据以及康德哲学中的有机体和自然目的、康德的友爱概念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线上听众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年会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互动共同开启一场文化学术之旅。

康德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基础,是西方极具体系性和深度、最受研究者关注的美学理论之一。本次会议承续在北京师范大举办的首届康德美学年会,汇聚了国内外康德美学研究相关领域的老中青三代学者,集中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康德美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成果。在康德诞辰三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此次康德美学年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深化康德美学研究,以及推动中国美学高水平创新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文学院科研办供稿】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