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之后,天气仍觉炎热;暑期之中,“语言学沙龙”仍未停歇。8月20日下午3点,应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吴福祥教授做客“语言学沙龙”第三十一期。沙龙主题是“从区域语言学到区域类型学”。本次沙龙由储泰松教授主持,文学院汉语教研室、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詹绪左、崔达送、熊仲儒、徐莉、温志权、饶宏泉、胡承佼、潘晓军、徐建等老师及部分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共20余人参加。
吴福祥教授首先从概念出发,廓清了区域语言学与区域类型学的界限;介绍了区域语言学研究的源流及对语言区域范围的争议;讨论了区域语言学研究的模式、视角和目标,概括了其作为一种研究框架的局限和不足,进而对区域类型学的新兴进行了重点探讨,并结合若干实例着重介绍区域类型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吴福祥教授利用接触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尤其是国外学界的最新观点,展示出区域类型学的研究价值和魅力。他在讲解中也会根据内容,介绍相关领域内的重要学者和经典著作;辨析容易混淆的术语和概念;推荐最新研究成果和权威资料;并不时结合汉语、少数民族语、外国语的具体语料对相关观点进行验证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与会师生充分领略到了吴福祥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善于将国外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紧密结合;将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接触语言学等理论和方法融为一炉,新见频出;立足于汉语研究,但不拘泥于普通话,而是通过国内外多种语言材料进行共时与历时的观察。
交流环节,储泰松、詹绪左、熊仲儒等老师就区域类型学的观察视角、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特殊发音及词汇表现等与吴福祥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参与者纷纷表示本次沙龙讨论热烈,不亚于一次头脑风暴,令人获益匪浅也深觉意犹未尽。(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