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春三下乡】德雅书苑志愿者走进砚雕世家:体验家风文化

编辑:杨穆龙  发布时间:2017-07-08

“轻丝腻色恍莫分,熟视微见青罗纹。”72日,安徽师范大学德雅书苑赴黄山歙县家风调研团队踏入了砚雕世家张雨老师的家中,近距离接触四大名砚之一歙砚以及砚雕匠人张雨老师,体会她的家风文化和匠人精神。

外公对“我”的影响

“我是跟外公一起长大的,对于雕砚技术可谓是耳濡目染。”外公胡震龙是著名的砚雕大师,他雕刻的一方“砚池春”曾被邓小平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在外公的熏陶下,张雨从小就开始接触砚雕技术。张雨年幼的时候外公还曾教她写毛笔字,砚雕过程中“字”是最难雕刻的,小时候苦练毛笔字的经历让张雨在雕琢汉字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不只外公对张雨有巨大的影响,张雨年幼时在纸上的涂鸦也为外公制作手掌砚提供了设计灵感。

同时,外公的行事态度也对张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次展览会上,四百多个记者,二十多个国家全部想收藏外公的作品,但是外公没有因为钱而将这些砚台售卖出去。”在以后的日子里,张雨始终坚持这种精神,不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踏踏实实地制作砚台,享受其中的乐趣。

困难永远无法打倒“我”

“制作砚台的工具往往需要匠人自己动手打造,就像这个刻刀,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刻刀上的缠绳亦在日积月累中被不断磨损,折射出岁月的痕迹。除了制作工具的不足,砚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意外也是无法避免的。一些砚雕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断裂的情况,一块精致的石料就此大大折损了自己的价值,让人倍感遗憾。尤其在目前石料日渐缺少的情况下,一块优秀的石料更是不可多得。而且一方砚台的雕琢往往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而一个砚雕匠人一生大概也只能制作6000方砚台。张雨告诉队员们:“面对质与量的选择时,我们毅然选择前者。”保证每一块砚台的质量,不粗制滥造,这是她执着践行的信念。

家风匠心永远在“我”心中

张雨永远铭记外公对她的教诲,无论生活和工作上有何种困难,要始终秉承匠人精神,坚持热爱生活的态度。而她心目中的匠人精神是在前人的经验之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她在砚雕的过程中就独树一帜,比如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融入动物、植物的元素,为砚台增添一分活泼灵动的气息。张雨还认为砚雕工作是一份脑力工作,砚雕的构思与操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砚台的雕琢过程中往往需要随机应变,根据石料纹理的走向制定新的雕琢方案。

而她也会将这种理念不断传承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将家风匠心文化世代传承下去!

坚持做一个优秀的手工匠人,传承世代流传的砚雕工艺,这是张雨老师一直在做的事情。即使面对困难,仍然没有被打倒,即使荆棘遍布,仍然没有被羁绊住脚步。家风文化的继承,砚雕工艺的传播,张雨以及更多像张雨一样的人依然坚持在路上。(德雅书苑 徐子铃)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