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学子点燃青春,共聚潢川筑梦未来。为响应“喜迎十九大· 青春建新功”暑期社会实践主题的号召,安徽师范大学赴河南潢川“传红色基因,筑书香年华”社会实践团队从江城芜湖出发,前往光州古城,开展为期十五天的实践活动。
为爱集结,挥洒汗水
在大别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的教育十分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备,可是却改变不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在了解了刘寨小学的教育现状之后,十四名来自安师大六个不同学院的同学在孙霁雯老师的带领下从“心”出发,为爱集结,奔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白店乡刘寨小学,为孩子们送去满满的爱心。
这些志愿者们跨越2000多公里,相聚在一起。谈及加入团队的初衷,一位来自内蒙古志愿者腼腆地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将我们的所学充分地利用,才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作为一名青年,就要有着当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到需要我的地方去,无论多苦多累。”“刚开始我听说这边的环境特别艰苦,没有自来水,而且睡觉还只能打地铺,我就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但我相信,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想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想到我们能给这些孩子带去什么,艰苦的环境也就不值一提了。”这位来自天津的大男孩从刚开始的犹豫,到最后毅然决然,他没有忘记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也是这份责任激励他不断前行,不断进步。或许每个人的初衷都是不同的,但这些初衷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期待着能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为刘寨小学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信念,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用自己微小的行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基础教育。

厉兵秣马,积沙成塔
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书籍是他们打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子。考虑到刘寨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孩子们缺少儿童读物和基本的学习用品,团队成员积极拉取商家的赞助,获捐图书共计200本,其中,儿童漫画读本53本,文学经典读本22本,此外,还有科教碟片31张。
“再问问他们还需要什么,我们一起买回去。”活动组组长张梦函在文具批发市场的收银台前清点着教学用品,并将它们一件件打包。团队在6月26日下午的采办活动中共采办包括书包、笔记本、铅笔、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在内的一批教学用品。“我们想尽己所能,让孩子们看到更加烂漫的世界。”队长陶蓓在前期工作总结中如是说。
团队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汇聚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得到了多家慈善企业和“轻松筹”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获捐彩笔、蜡笔、橡皮、胶带、文件夹等文化用品和教育善款。“不用谢我,我们是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一家为我们捐助了大量物资的企业这样回复我们的感谢。
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们,怀着同样的一颗赤诚之心,只为给刘寨村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一定会带着这份感动,将承载着他们爱心与责任心的物资和图书送到刘寨村每一位渴求知识的孩子们手上,让爱聚潢川,让知识传递。

知行合一,传播文化
经过一夜的车程,6月29日上午7时,团队到达潢川站,后又转乘大巴,穿过曲折狭窄的小道,聆听乡野田间的鸟语,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刘寨小学。当我们抵达学校时,孩子们正在进行期末考试,校园里静悄悄的,透过窗子往里看去,三个年级的孩子加起来不过30人。队员们在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周边的乡镇,对支教与调研的环境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收获颇丰。
“老师们好。”一个长相清秀的小女孩朝志愿者们鞠了个躬,尊敬地向我们问好。对于我们这群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孩子们是十分好奇与高兴的。有一个四年级同学拉住他的小伙伴,用略带惊奇的语气说:“老师们怎么都长这么高呀?”课表上排得满满的,尽是“语文”和“数学”,当志愿者问起孩子们最想上的课程时,孩子们不加掩饰地回答说是音乐、美术和体育。于是,团队成员吴长河支起了音箱和话筒,给孩子们弹唱了他们喜欢的歌曲。我们的小吴老师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大明星”。晌午的时候,志愿者们在教室里绘制海报,孩子们从窗外探出头来,“他们画的好好看啊!”圆溜溜的眼睛转了几转,尽是好奇与激动。
未来的日子有许多的未知和期待,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刘寨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丰富的知识,为孩子们绘就七彩的梦想蓝图,谱写华美的命运交响。我们扛起大旗,走进农村,定将不负众望,用知识丈量国家深度,用行动践行青春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