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安徽师大文学院赴菖蒲创意写作教学实践团队一行五人,冒着雨,带着水果与营养品,前往抗美援朝老兵余巧生老人家中,看望了这位退役老兵。
老人介绍说,1952年,年仅19岁的他离开家乡,响应国家号召,成为54军135师404团3营8连8班的一名炮兵。“参军我非常自豪,因为报效祖国,家里人也都支持。”提起当年参军的事情,老人满脸皱纹笑开了花,充满骄傲,一点儿也看不出他已经八十五岁高龄。
在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志愿者们看见了一个有着坚定爱国信仰,不畏艰险的老兵。这位老党员,响应国家号召,抱着和平建设新中国的信念,未及弱冠毅然从军,来到朝鲜和战友们浴血奋战。当志愿者问到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老人沉默了一会,低沉地说:“有一场战役我和战友们打了四天四夜,战死的人堆积成山,没有水只能喝血水,最后我所在的54军135师404团3营8连8班的五个人,只剩下我和班长两个人……”听着爷爷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志愿者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敬仰,更要珍惜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新生活,青年更需怀壮志,位卑未敢忘忧国。
谈到退役后的生活,老人摇了摇头,有些无奈与叹息。作为一名在前线的炮兵,那场战役让他身负重伤,不得不回国治疗,回乡休养。当老人身体稍有好转,再次提出赴朝鲜参加抗战时,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坚定的爱国信仰,感染着每一个志愿者。
用双耳倾听,这是一段寻访抗战老兵的特殊礼赞;用双眼遥望,这是一艘永不停航的爱国之船。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六十年,年轻的战士华发已生,异乡的战士陆续归来。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铭记历史,尊敬英雄,珍惜和平。
今天,安徽师大文学院的志愿者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向在祖国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老兵们致敬。以余巧生为代表的这样一群伟大的共产党员们,他们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定爱国主义的信念,为广大党员与团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英雄气魄垂千古,爱国信念永不弃。(文/梅雯俐 涂梦婷 图/钱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