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海导航】第137期刘悦笛:走向生活美学

编辑:汪晶  发布时间:2016-11-18

113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刘悦笛应邀在行知楼2050201教室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一场“走向生活美学”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俞晓红主持,文学院教授乔东义,副教授李伟、刘颖,老师夏艳以及百余名同学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刘悦笛老师首先讲述了世界上第一个美术馆——卢浮宫的建造经过,再将中国古代作品观赏中的“画动人不动”和现代作品观赏中的“人动画不动”这两种方式对比,引出中国人的美学传统不是纯艺术的传统,而是一个生活的美学传统。他指出,中国人在重视生活本身时,就已是生活化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园林、诗书画印、笔墨纸砚等都浸透着中国文人生活美学的传统。对此,老师还提出了“实践美学”之外的另一种思想——“生活美学”。针对为什么会选择“走向美学生活”这一主题,老师以2003年文学界的一次争论为例,指出在争论中,一些人已经开始用日常审美观点研究文艺学的边界。他提醒大家在学习研究文学史时,视角不能只关注精英和金字塔顶端的一部分,而要把视角往下拉,看一看民间的东西,要重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

“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刘悦笛老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后,解释说明了文学理论在当代并没有遭遇危机,而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老师指出,在我们身处的微时代里,微博、微信等具有微、小、短、精的特点,这可以使文学民主化,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老师还强调,文学来自生活,它是一种生活美学的存在,并具有一种力量,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积极向刘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也悉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文学院美学教授乔东义先生对本次讲座做简要点评。他认为老师的讲座让“美学家不美”和“美学不美”的言论黯然失色,并鼓励大家向刘老师学习,在生活中寻找例证,在熟悉中发现美好。教授还建议同学们去阅读与此相关的一些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感受生活美学诗意的气息。(新闻部文/宁文静 蒋海婷 图/阚薇薇)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