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春三下乡】弦歌起讲台,同心共筑梦——安师大赴孟良崮中学暑期实践团队情况纪实

编辑:孙霁雯  发布时间:2016-07-27

七月初的沂蒙山区,碧日白云,夏风和畅。在这个历史颇为悠久的革命老区,在蒙山脚下的孟良崮中学,一支安徽师大文学院的暑期实践团队来到这里,送教下乡,与当地的师生共同传承红色精神,打造创新课堂。

紧锣密鼓招生忙

7月7日清晨,经过了前期的细致筹备后,活动组的队员们早早地就把报名台支了起来,迎接同学们的到来,原定于八点钟开始的流程在刚过七点的时候就已经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走向报名台,依次排起报名的长队,领取宿舍号牌,整理寝室、教室的卫生,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家长们热情似火,孩子们激情饱满,都对接下来15天的暑期夏令营活动表示十分期待。

在教学活动即将开始之际,孟良崮中学校长公茂全团队队长牛硕、两位支教团队班主任以及两个年级的学生代表就上课科目学生管理餐厅伙食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密切交流,同学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团队成员和校长积极答复,“三方会谈”最终达成一致协议。“我们不畏艰险,不怕艰苦,只要能够为孟良崮的孩子们带来爱心与温情,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牛硕信心满满,“来之前团队了很多孟良崮中学的基本情况,我相信我们能将浓浓的温情带给山区的孩子们,也能保证自己安全返校,支教的路上,我们不怕!”

初次邂逅爱意浓

饭后,为了对授课对象进行更为深度的了解,团队的指导老师孙霁雯以及部分队员在寝室里与当地的学生代表亲切畅谈。现场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来自团队教学组的万雨鲜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婉转优美的贯口《十道黑》,颇具地方特色的曲调,优美通俗的唱词,博得了一片满堂彩。而来自孟良崮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刘艺苑则自告奋勇,热情地向在场的队员们展示了几句地道的家乡方言,介绍了沂蒙老区的历史背景,并代表该校学生对此次团队的红色支教活动提出了相关意见。

“我们是大山里的孩子,是长在这片炽热土地上的孩子。”来自孟良崮中学八年级的王振凤动情地说道,“我也想上大学,想飞去远方看看山外的世界。而山里的孩子只有更加地努力学习,才能有朝一日实现这个美丽的梦想。”而另一名学生赵洁则表示,自己非常期待支教队员们带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课内与课外双向联动的模式可能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班级建设成效显

下午15时许,教学组的“老师们”早早地来到教室,将各自的班级布置一新,等候着学生们的到来。不多时,在吴健、甘国莹两位班主任的带领下,参与培训的七、八年级的学生们先后落座。教学组的授课老师依次上台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随后,两位班主任向学生们逐条讲解班级与寝室公约,班级的基础制度建设基本得到完善。

课后教学组长吴健的表现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吴老师上课时气场足,对学生有着较强的震慑力。”班级里的一名女生刘艺苑向记者表达了内心的激动之情,“大哥哥寓教于乐,在轻松和快乐中将新班级里繁杂的任务分配得非常清楚、有条理。”在场听课的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吴健善于控制课堂节奏,懂得随学生的情绪与心理状况及时、灵活地进行调整。大家为他出色的表现纷纷点赞。

此次支教活动以第二课堂的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们发展第二课堂意识,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课程涵盖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播音主持体育健康等诸多类别,同时引入了红色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等内容。“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中文知识和技能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我感到十分开心。”副队长何昕如是说,“经过一个月的备课训练,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接下来大家都将以最高的热情投入支教活动,将爱与温暖传播到更远的远方。”(文学院 何昕 谈舒钰 平韵冉)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