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汉情连,国学绽彩。2016年暑假,安师大赴云南景东爱心支教团队远赴哀牢山深处的龙街乡南岸小学,为孩子们献上别开生面的国学盛宴。
一横一竖,书无形之舞
“小朋友们,写字要双脚放平,拿笔注意悬腕,手指放松一点。”这是从云南景东南岸小学的书法课堂里传出来的声音。教室里,一群不到十岁的孩子,拿着新毛笔围绕在志愿者身边。
书法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里不断演进的国粹之一,而在哀牢山的孩子们眼里,那修长的笔杆和柔软的笔毛,却是让他们难以掌握的新奇事物。南岸小学王峰校长告诉记者,孩子们在书写方面很是疏忽,不仅字架摆不好,倒笔画的现象也很严重,希望支教队员能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练习书写的习惯。
支教伊始,队员们便根据孩子们的书写水平和年龄层次,为六十多名孩子分别发了两种不同阶段的硬笔字帖。除了每天的定时练习之外,支教团队还为孩子们开设了书法课,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双管齐下,文化熏陶之外也兼顾实用,副队长唐一如从孩子们的写字坐姿、拿笔方式和写字笔顺开始一一纠正,为笔画和字形的练习打好基础。
“用毛笔蘸墨汁写字,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每一划的起笔和收笔都是有章法的。”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拿起毛笔耐心练习横竖撇捺。下课之后,孩子们跑上讲台,和老师共同完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横幅,墨香和欢乐飘出了这所山间小学。
志愿者身着旗袍,为孩子们演示起笔和落笔。
一字一句,吟古韵之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南岸小学的教室里,一群孩子背着小手,正在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论语》。据了解,孩子们平时接触的国学经典,就只有课本上的诗词了。而一些耳熟能详的古句,他们也只是听过,不知何意也不知出自何处。
负责古文教学的志愿者余子文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论语》和《二十四孝》。她告诉记者,《论语》和《二十四孝》的部分内容在现代是有争议的,在上课的时候一边学习一边辨析,既学习了优秀传统文化,也鼓励孩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以后的传统文化学习中懂得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学习。
教学内容认真准备,教学手段也精心选择。《二十四孝》以动画的方式生动呈现,孩子们看得几乎入迷;优美诗词配上乐曲,摇身一变成了古诗新唱;而看似枯燥的《论语》诵读,也在孩子们的摇头晃脑中变得趣味盎然,就像余子文说的,“古文的学习需要一种仪式感”。
孩子们上台表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一招一式,品戏曲之工
在“三弦一响脚就痒”的景东,没有什么比教唱国粹京剧和徽州的黄梅戏更能吸引彝族孩子的了。当身着戏服的志愿者章瑜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立刻直起身子,发出一片欢呼声。
在简单介绍徽州文化和黄梅戏之后,章瑜便亮了嗓子。“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跟着音乐也咿咿呀呀地哼唱了起来。对这种和云南民歌完全不同的唱腔,孩子们感到十分好奇,一位男生也在志愿者的鼓励下走上讲台,和老师一起学习《天仙配》的唱腔和台步,赢得了台下同学的一片掌声。
带队老师李维岩趁着气氛热烈,上台为孩子们展示了著名京剧选段《三家店》。当孩子们了解到这段京剧唱词背后,是秦琼对母亲的至伟孝心时,便要求老师将这一段教给他们。“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我要学会这一句,回去唱给爸爸妈妈听。”清亮稚嫩的声音里藏不住兴奋和感激。

志愿者示范黄梅戏的唱腔和台步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已是哀牢山孩子们心中的国学大餐。对文化的好奇和渴望,将成为指引他们走出大山最明亮的灯。(文/唐一如 图/柯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