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城市的喧嚣,带着爱与期待,一群大学生来到了偏远的山区、贫困的县城,将专业知识化为最有力的武器,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温暖,用赤子之心展现师范情谊。
礼敬传统文化,点亮奉献青春
洪水的侵袭,连绵的大雨,给今年文学院所有前往偏远地区支教的实践团队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但是文学院赴阜南国学支教团队却没有因为大雨而停止实践的脚步,只因为他们去年与孩子们的一个约定。7月7日,团队终于踏上旅程,冒雨前往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育蕾小学,开展为期15天的爱心支教活动。团队精心准备了13门传统文化课程,15名队员通力合作,在进行了5次增补删减后,编写印刷了十余万字的教案材料。《论语》的处世之道、古典故事的孝行之举、国学经文的象形之义……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汇、悦耳动听的诗经吟诵、古典优雅的汉舞教学,让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传承国学知识,书写经典华章
笔墨纸砚,乃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湖笔、徽墨、宣纸、歙砚”,这些都是软笔书法必备的工具。今年夏天,文学院赴淮南市中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团队带上了这些工具,来到淮南市大通区居南社区居委会,为那里的孩子们送去独具中华魅力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其中的风骨精神是书写过程中应该着重感受的。”书法课老师马思鸣结合笔、墨、纸、砚、执笔、坐姿、站姿、临帖、笔画等方面的内容,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书法写作的基础知识。除了书法知识,团队还将剪纸艺术带入了大通区居仁村居委会,用彩纸、铅笔和剪刀给孩子们裁剪出五颜六色的童趣世界。据悉,团队将继续前往淮南市多个社区,开展诗文吟诵、文言对联、国艺启蒙、智趣珠算等实践活动,为淮南市的中小学的学生们带去一场精彩绝伦的国学盛宴。



弘扬革命精神,共筑伟大理想
“一道黑,两道黑,三四五六七道黑,八九道黑十道黑……”一首颇具地方特色的贯口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一所中学的学生寝室中传出,这是文学院赴孟良崮中学暑期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在自我介绍。两年前,一支来自文学院的实践团队来到了孟良崮,将青春植根在那片红色的沃土上。两年后,文院学子再次拿起这支接力棒,二度奔赴沂蒙革命老区,将梦想与爱心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团队经过多次会议讨论,立足创新支教,通过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欢乐。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第一步完善班级基础制度建设,在支教过程中,以第二课堂的教育为核心,发挥队员特长,引入红色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结合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播音主持、体育健康等内容,用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充实孩子们的暑假生活,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支教课堂。



骄阳七月,正是阳光正好的时候,文学院支教队伍趁着好时光,赶赴各地传播知识、奉献爱心,将丰富多彩的世界传送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用青春点亮志愿服务的明灯。(新苑通讯社 叶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