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春三下乡】微“孝”启程 为爱出发——文学院学子赴阜阳传播孝道文化

编辑:文学院辅导员3  发布时间:2016-07-10

“‘青春’代表大学生志愿者的青春形象,‘孝’代表传播孝道文化,‘行’指身体力行,文学院“青春孝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秉承“行孝以实、传孝于心”的理念,前往阜阳市颍州区胡庙村胡庙小学,开展为期12天的实践活动,寻找胡庙孝心少年,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走访调研,情谊深深爱相伴

75日下午,队员们在大学生村官蒋雪梅的带领下去往部分学生家中,开始走访调研。队员们发现,很多孩子长期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他们已经习惯将对亲人的爱和思念埋藏在心底。

简陋的房子,杂乱的家具,破旧的棉絮。看着厨房的冷锅冷灶,走进这户人家的队员们有些吃惊。看到有哥哥姐姐来家里,小男孩兴奋又羞涩。“是个懂事又孝顺的孩子,老师都夸他学习认真,但这个孩子可怜……”父亲离世,母亲改嫁,哥哥外出打工,常年不愿回家。男孩的爷爷谈到这个一手拉扯大的小孙子,满是心疼。“哥哥在外面工作,你们会经常联系么?”“不会,我不想我哥哥,因为我没有手机,想也没用。”孩子低下头默念道。一听到这句话,参与走访的队员卢茜当场落泪了。

“路上都不怎么说话,我问他问题,他就只回答嗯。但临走的时候,他把自己家种的两个西红柿塞给了我,好开心啊!”卢茜每天都会送这个男孩回家,在路上和他说话。“不同于一般的课业辅导,我们会尽可能地增加和孩子的情感交流,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增加与家人的沟通,让亲情摸得着、看得见、说得出、听得到”。

通过走访,队员们了解到,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心中委屈却无人倾诉,渴望朋友却内心孤独,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

文化星火,师生满满传孝情

“村里的孩子数量不多了,凡是条件好一点的都接到城里去,和爸妈住在一起,留在村里上学的,家里条件都不太好。”前往胡庙小学的路上,司机师傅向队员们介绍道。

接受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是胡庙村的一次大胆尝试。“体育器材室、图书室、实验室都给你们用,希望能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让孩子学会感恩和孝顺。”胡庙小学校长樊跃宗对大学生们的到来很欢迎,他坦言,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隔代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庭教育难以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德育失去了一大支柱。“大学生们总有一些新的理念和想法!”校长希望志愿者能将新的教育理念带到胡庙小学。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清晨,广播里循环播放着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开学第一天,孩子们早上6点多就来到学校,好奇地打量着统一着装的大学生老师们。

家长透过教室的窗户观察孩子们上课的情况。“老师说安,你们说静好不好?安!静!”志愿者滕子莹一下就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自我介绍、结对分组、介绍孝亲主题,开学第一课高效而紧凑地进行着。第二天上午,学生由原先的27名增加到56名,教室坐得满满当当。

爱起心航,风雨迢迢孝先行

出发前芜湖大雨连连,防汛形势严峻,团队综合评估了按时出发的可能性,制定了完善的安全方案。

“到了没?到了没?”火车上,来自黑龙江的队员李天婧急切地询问着旁边的同学。历经六个小时的颠簸,风雨兼程,到达实践地后,队员匆忙地放下行李,投入到活动的准备工作中。夜幕下,队员们为第二天早上的团队亮相做着准备,合唱安师大校歌、宣读志愿者誓词,会议室明亮的灯光冲破了窗外的浓黑。为了提高课程质量,在课堂上能够游刃有余,队员们不断完善课件,反复演练。

新的实践地点,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困难和始料未及的问题,可队员们总能克服,随机应变。突然停水,就找来塑料桶去村民家中抬水;脖子扭了就贴张膏药继续工作;嗓子哑了就含着药上课。在队员们的相互配合中,实践活动有序地运转起来。

传播孝道,从人最亲近、最自然的情感出发,来感化人教育人。“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把文明和进步奉献给社会;用我们的真诚和友爱,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希望;用我们的真心和爱心,将孝亲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中……”嘹亮的誓言久久回荡,更深深印刻在每一名志愿者的心中,指引他们继续前行。(文学院 文/朱华宁 魏鑫鑫 图/唐焱)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