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能理解为什么志愿者会哭,今天才知道是真的感动,竟然还有这么贫困的家庭,还有这么懂事的孩子,相比之下,我真的好幸运。”参加了访贫调研的文学院2015级学生卢茜是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走访回来,她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妈妈分享自己的感受。
7月4日,文学院15名大学生来到阜阳市颍州区胡庙村胡庙小学,开展以“青春孝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访贫调研的过程中,贫困学生家庭生活的艰辛、在逆境中成长的坚强以及家长为了供孩子上学不惜一切的坚毅,让长期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感动不已。
爱老敬老 培养感恩之心
“您吃饭了吗?我们来看看您!”7月6日,队员们跟随当地的大学生村官,来到胡庙村村委会重点关注的两户贫困老人家庭,为他们送去慰问。
家住胡庙村的耄耋老人陈芳侠,几十年如一日地照料年近半百、瘫痪在床的儿子。队员们在走访前,就阅读过媒体对陈芳侠老人的报道《阜阳八旬老人舐犊情深 悉心照顾残疾儿子30多载》,但是当大学生们真正走进老人家中,看到低矮的瓦房、狭窄的木床、花白的头发,内心的酸楚还是涌上心头。“妈就是我的手脚啊,我欠她老人家的实在太多了。”儿子胡开国常年卧床,对于不能给老母亲尽孝感到十分惭愧。“您是我们敬佩的老人,您要多多注意身体,我们还会再来看您的。”队长祝福给老人送来了爱心午餐,他是第二年参加实践活动,虽然实践地在自己的家乡,之前却从来没有契机接触到这些人和事。每走访一户家庭,他都会在本子上记下内心的触动。
传承孝道美德,小的着眼点是在家孝顺父母,大的落脚点是关爱空巢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实践队员把孝心的温暖送到老人们的心中。
孝心孝行 弘扬传统美德
通过调查,大学生们对如何向留守儿童传播孝道文化有了深切的感受。在胡庙村,很多条件好一点的孩子都进了城,和外出打工的爸妈住在一起,留在村里上学的孩子并不多。单靠爷爷奶奶照顾,缺少和父母的沟通,隔代教育给孩子们在学习、卫生、礼貌等方面的习惯养成都增加了难度。“这也是我们团队的出发点和想要达到的目标!”队员杨晓婷在团队中负责教授孝道文化,她认为支教的过程也是队员们受激励和受启发的过程,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更要做到对父母家人耐心、关心。
“老年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小孙子在家学习都靠自己,我们没法操心,他也懂事,写完作业还帮着奶奶做些家务活。”王同喜的爷爷谈到自己的孙子,满脸笑容,忘记了生活贫困带给他的劳苦。留守儿童对父母还有一份爱的期盼,但是王同喜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奶奶患病,爷爷年迈仍坚持劳作。“我只盼着我孙子成才成人,给我买酒喝。”听到爷爷这么说,王同喜腼腆地笑了,点点头,给爷爷一个肯定的回答。坚韧的爷爷为孙子的成长不畏生活的苦难,懂事的孙子小小年纪便以实际行动诠释知恩感恩的内涵。队员们被小男孩的孝心孝行所感动,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在学习上帮助王同喜,让爷爷放心安心。
自立自强 感悟人生价值
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这是农村家庭中父母期望孩子走的发展道路。但是,一个家庭往往举全家的财力才能供养出一个大学生,这名大学生也成为家庭脱贫的希望。目前,农村家庭中,父母在子女的学业上压上全部赌注,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家没有盖房子,挣的钱都给孩子上学用了。”临床医学专业的方娜需要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父母扛起压力,叮嘱她不要担心钱的问题,一定要继续考研,到大城市大医院工作。低矮的瓦房显得拥挤和昏暗,方娜对来访的队员们吐露出心声:“考研是医学专业就业所逼,不得不去考。如果有可能,我想本科毕业后就回到阜阳工作,一是可以早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是可以就近照顾年纪大的爷爷奶奶。”方娜愿意“走回来”和父母希望她“走出去”产生了矛盾,两代人对于人生选择截然相反的想法,折射出浓浓的子女孝情和深重的父母爱意。
同样的矛盾在巩宁洁家也得到反映。巩宁洁的母亲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父亲以微薄收入供养她和弟弟上学。“闺女上大学自己在外面兼职挣生活费。”她的母亲告诉队员们,“闺女知道心疼她爸爸,经常打电话跟她爸说要注意身体,不要愁她的生活费。”
“生命不能承受住‘轻’,可贫困大学生承受的生命之重像巨石。然而即使背负家庭贫困的巨石,她们在考虑今后的个人发展时,仍不忘考虑如何就近照顾自己的父母。”队员们从她们的生活中看到了因自强自立而绽放的生命光彩。
以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开展访贫调研,是“青春孝行”实践团队的一次尝试,直面贫困让不少大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走访2名贫困大学生、7户空巢老人、35户留守儿童家庭的过程中,大学生感知美德、感受孝情、感悟人生,对社会困难群体有了最真切的感受,启发大学生们去关注、去思考“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一些农村问题,而这些是校园内任何生动的授课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文学院 徐雅萍 朱华宁)

老人陈芳侠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残疾的儿子,她的坚毅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如此简陋的房屋,很多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是第一次看见。

老人出来迎接前来走访的志愿者。

老人夹面条的手不停地颤动,队员杨晓婷接过碗筷喂给奶奶。

爷爷提到孙子满面笑容,王同喜站在爷爷身边略显羞涩。

“尝尝我自己种的番茄吧!”王同喜的爷爷为了表达谢意,毫无保留地将做饭用的番茄塞给队员们。

同样是大学生,生活的条件却差异巨大,队员们对自立自强的贫困大学生很是佩服。

走进“五保户”老人家中,执耄耋手传孝意,照一张合影送给老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