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求进是我在村官工作中的追求,扎实做事,努力奋进,通过农村的小视角折射出大世界。”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胡庙村第一书记蒋雪梅目光坚定地阐述着她的工作理念。
2013年,蒋雪梅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通过择优录取走上村官之路。三年来,从胡庙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到第一书记,她扎根乡土,辛勤奉献,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勤勤恳恳在胡庙村开拓了一番崭新的天地,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见证了胡庙村的发展与进步。
扎根乡土——民情民意的贴心人
“刚来胡庙村时,村民们给我‘戴帽子’,认为我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只会搞形式。”蒋雪梅最初上任时并没有得到村民们的理解,心里多少有些委屈。每次开党员大会时,村民们见到蒋雪梅,总会低声地议论着:“又来一个大学生,不知道这个可以在咱们村待多久。”
性情开朗、坚毅执拗的蒋雪梅没有停止向群众靠拢的步伐,懂群众语言、转变身份是她取得群众信赖的两大法宝。蒋雪梅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家访时,村民们会挽留她喝杯水再离开,而她为了节约时间赶去下一家,总是爽朗地笑着说:“不喝啦,下次来呀,喝你一缸水。”“接地气”的语言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她和大家的距离。从一名象牙塔中的学生,到一名奉献基层的大学生村官,蒋雪梅在角色转变上花了许多功夫。她认准了自己的定位,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用平易近人的性格和出众的工作能力打动了胡庙村的每一位百姓。
如今,当蒋雪梅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在田间地头辛勤耕种的村民总会停下手中的农活,亲切地问候一句:“雪梅,又去忙啦!”每当村民们有大大小小的困难,总会跑来向这位胡庙村的“好闺女”寻求建议与帮助,她耐心细致地解决百姓们的难题,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百姓的贴心人。
初心不改——文明建设的探路人
自蒋雪梅上任以来,她一直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只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高了,村民们才能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我们的工作,这是胡庙村一切村务开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针对胡庙村留守儿童众多的情况,蒋雪梅经常利用自己办公场所的地缘优势,在紧邻的胡庙小学开展主题班会。她从转变留守儿童孝亲观念入手,对他们进行家访,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为条件特殊的家庭送去关心与慰问。
蒋雪梅作为联络人引进大学生支教团队来村里支教,是胡庙村的一次大胆尝试。今年暑假,她联系了母校安徽师范大学“青春孝行”实践团队来胡庙小学开展为期12天的实践活动,以当地留守儿童为对象,从家庭课堂、学校课堂、社会课堂三方面入手进行孝亲教育,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这些大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理念和观念的转变,在这片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并不富裕的土地上,更加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蒋雪梅的这份初心不曾改变,她用自己的力量为胡庙村带来改变,以自己的成长带动胡庙村的发展。
继续前行——基层村务的排头兵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倡导下,蒋雪梅也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她将扶贫与公益工作相结合,针对农村的现实情况引进企业和组织的公益项目。她欣慰地说:“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作推进难度大,但虽然进度缓慢,取得的成效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蒋雪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中坚力量。她多次召开座谈会,号召大家共同学习党的基础理论,杜绝没有“谱子”自己“乱弹钢琴”现象的发生。
三年来,除了忙于党总支的工作,蒋雪梅还身兼多职,既是村里的网络信息员,又是村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基层的锻炼让她对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村民们有困难能第一时间想到你、信赖你,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有这份认可,再苦再累也不觉得了。”
蒋雪梅秉承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满怀着一腔无私奉献的热血,三年来行程数千公里,走访村民上千人次,办实事好事两百多件,成为胡庙村村民心中最贴心的好村官。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胡庙村的整体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变,各项工作向着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向发展,新的工作理念为村里带来一阵温暖春风。“我从不后悔选择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在最好的年华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文/滕子莹 宁嘉惠 图/唐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