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小时的车程,东西横跨近3000公里,这是安徽芜湖与云南景东之间的距离。而今年夏天,肆虐的暴风雨给芜湖与景东增添了一道屏障,阻拦了文学院赴云南景东县爱心支教帮扶团队的前进脚步。实践尚未开始,安徽却已遭遇超强洪水袭击,在此之际,团队各位成员利用暑期实践开始前的半个月时间,深入到安徽多个受灾严重的地区,记录属于他们的风雨青春。
赵震涛:“我只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镇的抗洪一线,赵震涛每天都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运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给受灾群众。“这里受灾情况很严重,从都胜圩被洪水冲破以后,很多人被安置在中小学学校里。”
赵震涛刚到安置点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正趴在亲人的背上哽咽着抹眼泪,看到这一幕,平时一向耿直的他也禁不住湿润了眼眶。当时,赵震涛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起精神,为灾区的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灾情严重的时候,赵震涛会在前线和当地民众一起冒着暴雨,装沙袋、堵坝口。暴雨暂歇,赵震涛又会即刻加入救援队伍,和解放军、当地民众一起轮番用手拉船,加紧将被洪水围困在各处的人们送往临时安置点。每一天他们都在与暴雨洪水争分夺秒。
柯瑞丰:“我们心连着心就能一起度过难关。”
在龙桥镇的日子,柯瑞丰每晚都是在风雨交加中度过的,他们会在一片黑暗中等待黎明的到来。第二天,大家会早早起床,拿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换岗。“庐江是我的家乡,西河是我们抹不去的童年记忆,我要为了我的家乡誓卫长堤,保卫家园的安宁!”
柯瑞丰的家乡地处圩岸,每年的抗洪救灾已是家常便饭,可今年,连续上涨的水位线显示出远超往常的危险。村民们在上级的组织领导下轮流值岗巡逻,修复险情。即使这样,前些日子,排水站的一个水泵也已经超负荷停机,洪水漫过了西河长圩。何瑞丰跟着村民和其他志愿者们抓紧时间加固堤岸,抢修长圩漏水区域。暴雨一遍遍冲刷,黏住的泥沙一次又一次散开……大家的身体仿佛都不知疲倦,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装沙袋、加固长圩,有水顺着脸庞滑落,雨水、汗水混着脸上的泥泞形成了一道道浑浊的“溪流”。
章瑜:“每天都有真实的故事感动着我。”
暴雨冲刷整个芜湖地区的时候,章瑜跟随着安徽师大新传学院赴南陵县留守儿童现状调研团队抵达了芜湖南陵。当天晚上,章瑜一行人突遇漳河破圩,整个九连黄金村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消防官兵连夜驾驶冲锋舟奋力营救。第二天一大早,章瑜便和团队一起,跟随抗洪支队前往西七圩加固北堤,她冒着暴雨,全程跟拍,用瘦弱的臂膀一刻不歇地举着相机,真实记录下灾情状况和救灾进程。
“洪水肆虐,我用镜头追求真实,力求向世人展现出灾难面前人性中的最温暖!”章瑜用镜头记录下抗洪救灾的点点滴滴,面向社会发出宣告,想要用她的所见所闻歌颂这些奋斗在一线的勇士们,向社会募捐爱心物资,召集更多的志愿者前来,帮助灾区民众度过难关,为灾民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宜帆:“洪水无情但是我们有爱。”
宿松县五里乡金龙小学安置点内到处都能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高宜帆也跟随着安徽师大赴安庆宿松实践服务团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在天灾面前,志愿者们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24小时轮番值班,彻夜不眠地进行营救抢险。
“在安置点的这几天,我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灾民们彷徨的脚步,守望的身影,渴盼的双眼……”高宜帆的主要工作是帮忙照料灾民、采访当地干部。闲暇的时候,她会和安置点的孩子们一起做做游戏,和老人们一起聊聊天,帮助灾民们舒缓心情。为了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安置点的灾民,高宜帆走访当地的干部,询问灾情状况和缺乏的物资,希望能联系到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捐赠物资。她觉得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什么坎都能跨过去。
天灾面前,每个人的身上都燃起了星星之火,散布在安徽各个洪水肆虐的灾区。而今,天气已渐渐放晴,安徽各地的洪灾状况也有所减轻,文学院赴云南景东县爱心支教帮扶团队将重新启程,前往下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云南景东。(文学院 叶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