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局势的风云变幻时刻牵动着大江南北各族人民的心弦,每一寸领土、每一片海域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正值建党95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为弘扬爱国情,激扬青春志,赴山东孟良崮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与老兵们一起回顾那段炮火纷飞的艰难岁月。
苏立胜:“外敌要敢再来,俺愿再扛起长枪重返战场。”
他是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他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他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浩然军魂。他是苏立胜,一位87岁高龄抗战英雄。
1945年,年仅16岁的苏立胜进入山东军区警卫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参军四年,他先后经历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小战役近十场。淮海战役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腿,他却依然强忍疼痛坚持战斗,硝烟弥漫的恶劣环境,加之医疗设施严重落后等诸多不利条件,导致腿部的治疗被迫耽搁,最终只得截肢。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而苏立胜却永远失去了他的右腿。
一回忆起当年的战争,苏老的情绪瞬间变得激动:“俺们攻下济南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从前哪来的车哟?整个一支队伍就那么一匹老马,马倒了,我们就只得下来跑;肩上扛着枪,浑身裹着子弹,仗打到哪儿就‘讨饭’到哪儿。”右腿被打伤了,血流不止,他一只手捂着伤口,腾出另一只手端着枪扫射敌人。由于行动不便,尽管他幸运地躲过了落在他身旁的炮弹,却不幸被弹起的弹片打中,耳朵、背部多处受伤,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晕厥。直到如今,还能清楚地看到他耳旁和肩部的伤疤,前前后后加起来,至少有八九处。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谈起当年在战场上的出生入死,感慨万千。采访结束后,老人拄着双拐执意坚持把记者一行送到村口,临别前,他慷慨激昂地说:“外敌要敢再来,俺愿再扛起长枪重返战场!”这满腔的豪情,让人肃然起敬。在老人心中,国家是长江与黄河,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段玉发:“国家有难,俺为国出征死而无憾”
“1945年,解放战争刚刚开始,俺那时候才21岁,就跟随着华东野战军参军入伍了。”眼前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名叫段玉发,如今92岁高龄,是蒙阴县为数不多尚还健在的老兵。
“那时候国家穷啊,俺为国出征,死而无憾!”尽管老人年岁已高,但是每当回忆起那段炮火连天的日子,他立即激动起来,双目炯炯有神。据老人所言,当初自己之所以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正是因为希望坚定跟随着党的步伐,团结一气,早日能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重建自己的家园。
“现在的娃娃哪里能想象到过去打仗时俺们吃的苦哟!俺记得,打莱芜战役的时候,俺的大腿叫一颗小指头大的子弹打穿了。俺走不了路,是当地的老百姓一步一步把俺背过去的。”一边说着,老人掀开了裤脚,一块醒目的伤疤瞬间暴露于眼前,仿佛是一块永远镌刻在记忆里的烙印,默默记录着当年那段烽火岁月的传奇。“俺命大,苟且保下了一条命。可是,和俺当年并肩作战的那些好战友,死的死,伤的伤,”言及此处,段玉发老人有些哽咽,“跟俺一般年纪的差不多都去了,现在约莫就只剩下了俺一个,俺们国家这么好的光景,他们都看不到了!”
战争结束后,老人解甲归田,回到家乡蒙阴县垛庄当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整日默默耕地。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而战争时所留下的伤病导致他至今无法正常挺直腰杆。“俺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俺敢闯、敢打、敢拼!”为了更好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大业,段玉发老人自费报名了速成补习班,即如今的夜校。“毕竟时代不同了,现在这个社会不同于当年,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没法好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也念着现在的娃娃们勤学苦读,将来报效国家、为国效力。”


他们,既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也成就了历史的英雄。70多年过去了,风华少年朱颜改,而如今,那一张张沟壑纵横,写满沧桑的面孔,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代人的心中。(文/谈舒钰 平韵冉 摄/孙启超 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