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春三下乡】文学院学子与“下巴写诗女孩”王雅静共话诗意青春

编辑:文学院辅导员3  发布时间:2016-07-19

王雅静,来自安徽阜阳的24岁女孩,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因身患先天性小儿脑瘫,无法直立和行走,却凭借聪慧的天资和超出常人的毅力,用下巴控制鼠标,创作出4000多首诗,被称为“下巴写诗女孩”。近日,经阜阳市团市委联系,文学院“青春孝行”实践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王雅静家中,与其面对面共话“诗意青春”,她感人的自学和创作经历让在场年龄相仿的“90后”大学生都大呼“了不起”。

美的心灵感受美的世界

听到前来拜访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王雅静很兴奋,“是学文学的大学生呀,好羡慕!”一句话拉近了同龄人之间的距离。读过王雅静诗歌的人都不免好奇:“没上过一天学,怎么能够创作诗歌的?”走进她的房间,大家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入眼的书架整齐地摆放着《且以永日》《朦胧诗》等几十本书籍。“每周的星期六都是我给自己设定的读书日,这一天,我会关上电脑、关闭网络,趴在床上一页一页地看,遇见好的词句我会记下来,等到写东西的时候就会有启发。”读书对王雅静来说,是一种放松,更是一种享受,也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让她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在书中看到了缤纷多彩的世界。

“我父亲也喜欢写诗,他的诗特别朦胧。”谈到父亲年轻时候对诗歌的热爱,王雅静扑哧一声笑了。她拿出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路过心的风景》,绿色的封面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时光在我的窗外流淌,我必须阅读它,因此我人生的每一天都有更多更美的风景去追寻。”病魔让她丧失了行动的能力,诗歌却给了她隐形的翅膀,通过诗歌的创作与外界对话,让“折翼天使”也能翱翔。

父母托起诗意的青春

交谈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始终揪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因为肌肉痉挛的原因,王雅静的腿会不受控制地抽搐抖动,撞在板凳腿上,传来“砰砰”的声响。“这么用力地磕在铁上,肯定很疼,能不能在板凳上绑些软的东西垫着?”志愿者忍不住问道。“没有用,绑的东西很快就会被踢掉,”面对女儿的病痛,母亲满是心疼却又无能为力。“这么多年,腿上早就磨出了老茧,这可是天然屏障,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啊”,雅静咯咯地笑着,反过来安慰妈妈。

二十四年来,王雅静的生活起居都由父母贴身照顾,她深知爸爸妈妈的辛苦,很多记忆中的细节她都看在眼里,珍藏在心里。记得去北京领奖时,在动车上没有办法固定身体,父亲就将女儿的腿压在自己的腿下,“我的腿平时都是四根绳子才绑得住,力道特别大,他一个人帮我压了四个多小时,不能睡觉也不能动,我都无法想象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了减轻父亲抬她上下楼的负担,王雅静甚至选择用减肥的方式来控制体重。

“我连帮妈妈端一杯水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到,但我不会因此就愁眉苦脸,因为天天照顾一个郁闷的人会让他们更郁闷。我要每天开心,不让他们担心,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感谢。”谈到对于孝道的理解,王雅静质朴又真诚的语言让志愿者刘章怡忍不住啜泣起来。

“激动地,沐浴在春天的阳光;看你,幼稚的脸庞,朦胧和庄严的情愫中,升腾了山一般的坚强……”这是父亲王广银写给雅静的诗《女儿,我的心绪》,父亲深情回顾着女儿的成长带给他的感动,一字一句中,孩子已温柔地占据了父亲全部的心绪。

用文字为孝行代言

2012年以来,坐在轮椅上的王雅静走近青少年,举办“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事迹报告会40余场,听众累计超万人。她用自己涅槃重生的经历,激励广大青少年不畏挫折、敢于追梦。“我因为身患残疾,从来没有像正常孩子一样到学校上过课,对于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儿童,我发自内心地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当得知志愿者们正在阜阳开展以传播孝文化为主题的“青春孝行”社会实践活动,王雅静主动提出自己也想加入其中。

你们用手和脚去行动,我想用下巴和思想来行动,我可以给他们写童话、写诗歌。”她在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少年,要相信,你是未来,是家乡的未来,要相信,今天你让父母和家人因你而微笑,明天你就会让世界因你而微笑。笑 = 孝,它绽放在脸上,也根植于心底。”

第二日清晨,志愿者们发现王雅静在微信朋友圈为“青春孝行”加油鼓劲:“青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孝行是一种感恩的行动,用强大的力量,去诠释感恩的行动,这世界就会更美好,支持青春孝行,愿一路陪伴。”

这位遭遇磨难却坚韧勇敢的90后小诗人,有仰望的眼睛和善良的心,她用甜美的笑容治愈人,用温暖的笔触感染人,描绘着自己的“诗意青春”。(文学院 魏鑫鑫)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