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20日,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和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康德美学年会”在安徽芜湖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3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七十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百年中国康德美学接受与中国美学三大体系建设”这一时代命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研讨。

大会开幕式上,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轮值主任杨云飞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项念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与美育研究所所长朱会晖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友峰教授,分别作了致辞。杨云飞教授回顾了康德美学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以及展露出的研究特点,勉励广大青年学者接续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项念东教授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良好的研究传统,欢迎与会学者莅临指导,感谢学界同仁对文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朱会晖和胡友峰两位教授,分别介绍了康德哲学和康德美学研究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呼吁直面时代新问题、新语境,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应该加强康德哲学和康德美学的深入研究。开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主持。

大会主题发言,共设六场,聚焦三个子问题。其一,百年康德美学研究的回顾和反思;其二,康德美学研究与中国美学三大体系建设;其三,康德美学的文本及其相关性研究。具体内容涉及广泛,既包括对康德美学文本的内部研究,如鉴赏判断的内在逻辑、康德美学中的“一般知识”概念、《判断力批判》中ästhetisch的中译和Kontemplation(静观)问题、想象力问题、审美愉悦问题以及康德如何界定丑等等;也包括康德美学思想的接受,比如汉娜·阿伦特与《判断力批判》、格诺特·伯梅对康德美学的批判、康德美学对谢林费希特和环境美学的影响,以及国内朱光潜、宗白华对康德美学的译介与接受状况等。学者们讨论热烈,新见迭出,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康德美学研究的勃勃生机。

闭幕式环节,由上海大学张若朴博士、武汉大学廖舒婷博士、山东大学张梦爽博士先后代表三个专题报告组作了总结性汇报。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还特设“大会观察”环节,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和安徽大学张广副教授分别就会议期间讨论情况,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焦点,以及未来康德美学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概括性总结。他们指出,本次年会极具时代特色和历史眼光,探讨内容多元、丰富,反映了康德美学研究的魅力和热度。李伟教授主持闭幕式并作了大会总结,他从与会代表的学科特点(涵盖哲学、文艺学、艺术学三个领域)、年龄特点(从50后至00后共六代学人)、身份特点(老师和研究生各占一半,既有博士也有硕士,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和内容特点(聚焦康德“第三批判”但又能由点及面展开)四个方面,对大会进行了观察和总结;强调了康德美学研究中实现学科体系跨际融合与个人学养综合提升的重要性,并且还对具体研究中问题意识与史学意识的统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圆满的大会。

据悉,全国康德美学年会于2022年由朱会晖、李伟、胡友峰等学者发起,至今已举办四期。年会对汉语学界的康德美学研究起到了凝聚方向和团结力量的重要学术作用。让我们一起期待第五届全国康德美学年会如期召开。(文学院 徐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