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文学院举行第七届许永璋奖学金颁发仪式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团队学术讲座

编辑:尚鹏 预审:李伟 终审:项念东  发布时间:2025-11-11

2025年11月7日下午,文学院“第七届许永璋奖学金颁奖典礼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团队学术讲座”在花津校区文典楼F426会议室顺利举行。许永璋奖学金捐资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赋学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许结先生出席并担任颁奖嘉宾,颁奖典礼暨学术讲座由潘务正教授主持,王昊教授、程维教授、宋永祥博士、黄金灿博士、程紫丹老师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本科生代表参与。

为弘扬许永璋先生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激励我院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许结教授自2018年起在我院设立“许永璋奖学金”,每年资助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各一名,至今已累计颁发七次。本次奖学金的获得者分别为博士生崔杨柳、硕士生蔡乐。许结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并勉励获奖者及在场师生勤学笃行、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颁奖典礼结束后,许结教授带来主题为“汉赋与汉字”的学术讲座。讲座伊始,许结教授详述家学渊源与成长经历,循序渐进地引出蕴含于汉赋与汉字之中的体物论,又由汉字的具体用法,深入探讨“书法写字”和“诗赋用字”两大问题。许教授列举出王褒《洞箫赋》中描写音乐的叠词,并进行逐一解释,以此阐明“不歌而诵谓之赋”的口诵特征必须落实于文本选择。作为一种半口头、半书面的文学,汉赋如同一座跨越语言与文字的桥梁,作者用字与时代的关系同样值得关注。据此,许教授指出,司马相如的汉赋创作与汉代的礼仪制度密不可分,正是通过视听通感,外在的京都、职官和礼乐三大天子礼仪制度被转捩为内在的“礼义”,反之,“大汉天声”又在汉赋的字词和表现手法中具象化。在论述“赋法与书法异类而同体”时,许教授强调,这种基于体性的批评将辞赋与书法联结起来,具有典范意义。随后,许教授带领师生诵读自己创作的《大运赋》,并展示此赋的书法作品,现场气氛活跃。在提问互动环节,许教授针对汉赋与魏晋骈赋的承继关系问题进行了回答,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讲座总结时,潘务正教授指出,许结教授博览群籍,孜孜不倦,深耕于赋学领域多年,故能积蓄起“错综古今”和“苞括宇宙”的磅礴人生力量。同时,潘教授旁征博引,鼓励同学们既要深入研读汉赋,汲取精神营养,锻造学术人格,又应在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起笔”与“运笔”之中,彰显汉赋气象本色。(黄星月供稿)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