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文学院校友王大明、刘春专访侧记

编辑:王友群  发布时间:2008-05-05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纷纷下海从商,“儒商”一词一时成为热门词汇。对于新时代的“儒商”,著名的新儒学大师杜维明曾这样定义:“他不仅是个企业家,他还关心政治,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也关心文明的进步。安徽师范大学79级中文系校友王大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新时代的儒商,他喜欢文学、哲学和历史,热心公益事业,在全国各地捐资助学,把自己的经历说给在校的学生听,鼓励学生在逆境中成材,他是我校走出去的新时代儒商的代表。

很多年后,当刘春的好友再次想念刘春的时候,会有这样一番描述:优秀而谦逊,思维敏捷,辩才无碍,激情燃烧,并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属于那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才俊,与他相处,与他交谈都总是令人愉快的。如今身为凤凰卫视中文执行台长的他,其事业正在未可限量的发展之中,这位同样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83级中文系校友,早已成为了师大新闻系学生们心中偶像

一位是商界精英,一位是传媒界领军,这两位师大学子的杰出代表恰巧又是相识多年感情深厚的好兄弟。

80周年校庆之际,王大明和刘春两位校友欣然接受母校的邀请,回校参加校庆活动,因而我们采访组也有幸获得一次与二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419日晚上7点多钟我们如约在铁山宾馆松馆大厅见到了师和刘老师,短暂的寒暄过后,我们在新闻系袁立庠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走进了两位老师下榻的房间。

拍照 尽显“将帅风流”

刚走进房间,我们还未开始采访,老师便兴致勃勃地拿出相机要我们帮他们三位好兄弟拍照。

王大明老师个子最高站在中间,手臂很豪爽地揽住师和刘老师的肩膀,面部表情淡然自若,眼神坚定,不是咄咄逼人却让人能感受到一种力量,显然一员商界将才。刘春老师站在王大明老师的右边,他身体向中间微侧,右手插兜,面露微笑,从他的眼神中读出更多的是自信、谦逊和激情,颇有将帅风度。而我们的袁立庠老师在镜头中定格的则是一种典型的为人师表的谦和与泰然。

拍完照,当我们用“老师”这个字眼称呼他们的时候,刘春老师急忙说:“我是没有资格称为老师的,我的大师兄应该称为老师的。”

谈哲 “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善’”

“我们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是王大明老师经常思考和关注的哲学话题,他的发问激起了我们的兴趣。面对我们的疑惑,老师饶有兴趣的从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说起,讲到中国的“真、善、美”,还巧妙地引用普希金的名言“我们喜爱那些使人高兴的谎话往往胜过令人卑微的真理”辅以作证,得出结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善’。接着老师又从“善”字出发,用“出淤泥而不染”设喻,通过阐述“莲花”和“淤泥”的“善恶”关系过渡到自己对“人性”的看法,“人性本善本恶,亦善亦恶,善恶相生,这个世界没有大善和大恶之人。”老师巧妙引设,娓娓道来,把如此深奥的哲学问题讲得浅显易懂,使我们几位如坐春风,受益匪浅。

回首 “我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当我们对两位老师的成功经历表示兴趣的时候,老师很干脆的说:“我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把自己的奋斗历程分为四个转折点:考试不及格后的主动学习、官场倾轧后的背井离乡、职场失败后的返乡就业和主动辞职后的创业成功。

“王大明像个放在水里的皮球,摁的越狠,弹得越高。”这是老师最欣赏的一位经理曾经给过他的评价。

老师在谈到成功经历时却谦虚地说:“我只是比较幸运而已。”他告诉我们,当年他因为对生活境遇的不满而立志考研,但在他自己看来,后来的报考学校和录取中却似乎是由很多很巧合的事情促成的,如果说入学的成功含有一些机缘巧合的因素在其中的话,那么在读研期间,刘春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博览群书所获的高深视角在当年的北京广播学院渐渐崭露头角,就是必然的结果了,毕业后,刘春老师便直接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了。

两位老师在谈到自己成长历程时毫不避讳,侃侃而谈。据悉,王大明老师作为我们师大文学院的兼职教授,每次抽空回母校时,都会将他的经历说给在校的师弟师妹们听,鼓励他们能在逆境中立志成才。

同窗 “人生要有好朋友,我们应该成为好朋友”

老师回忆起这些时,思绪似乎又回到了他当年新生报道时的那一天,“我和你们老师不仅是同班同学,而且是上下铺的兄弟。当年开学第一天见面我们就约定去爬赭山,他说了一句‘人生要有好朋友,我们应该成为好朋友,后来我们就真的成了几十年的好朋友。”

早在此次采访之前我们便获知,袁老师与王大明老师是大学同班同学而且还同住一个寝室,询问老师对于自己当年这位同窗最深刻的印象,他的回答就是“他是我们班上最活跃的一个”,老师还向我们爆料王大明老师当学生的时候最爱吃红烧肉,爱写诗,还爱听邓丽君的歌。而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王大明老师也提到,老师曾放弃自己在内地的稳定工作去深圳投奔他,因为那时正是他在深圳创业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见这份情谊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

王大明老师在谈到与师弟刘春的交情时说道:“尽管我比刘春大十岁,但是我和刘春交谈过几次就成了好朋友。每次一聊就聊到后半夜,肯定是很投缘的。”之前我们在进行采访准备时就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刘春老师这次原本是被安排住在海螺酒店的,但他却主动要求转到铁山宾馆,现在看来大概就是为了能和王老师同住一间房,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好好交流一下吧。

母校 “我一直以师大为骄傲”

“师大的学风是可以。我这么多年在外面一直说自己是安徽师大毕业的,我一直以师大为骄傲!这几年我经常回校。”王大明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在谈到大学时代印象最深的老师的时候,王老师似有感触地说“我对大学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教我们《西方文学史》的赵老师,他把巴尔扎克的作品讲的很传神,让我至今难忘!还有大一时教《现当代文学》的高淑洁老师,人不错,书也教的好。”

老师在评价母校时说:“这些年来我感觉师大的人文底蕴还是不错的,师大80年来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还着重强调了“老师的师大情结比我们要重!”

寄语 “未来一定是你们的”

“当年我还是躺在一间小屋里看书,那个时候哪想过今天能这样啊,昨天我还在香港,后天我要去西藏,人生的最大的乐趣就是对未来充满了未知!”“未来一定是你们的,所以你们要对未来要乐观。”刘春和王大明两位老师在采访最后分别这样对我们说道。简单的话语中寄托了他们对于师大学子的美好祝福和期望。05新闻 汪许中 杨蕾 杨硕)

从左至右:刘春、王大明、袁立庠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