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春三下乡】文学院学子赴砀山县开展年画调研活动

编辑:徐雅萍 预审:余大芹 终审:余大芹  发布时间:2019-07-14

上世纪七十年代,怀揣着对生活的期盼,砀山人兴盛起贴年画的习俗传统喜庆的年画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庇佑祈福。为传承经典文化,推动对传统技艺的保护,7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赴良梨“寻‘梦’经典,智教春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砀山县寻找这份喜庆背后的创作者——黄兴桥,去探索年画的故事。

“这年画里头的门道可多哩”

黄老师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年画省级传承人据黄老师介绍,年画分为两种。一种是木刻年画,历史悠久;一种是手绘年画,精细巧妙。接着,黄老师拿出了印刷年画的展示工具:先在梨木上雕刻出精美的纹路,然后在装置上放上熟宣纸,用棕榈叶制作出来的毛刷把纸和梨木板贴合在一起,一张年画就这样完成了。想要做出一幅木刻年画,完整的工序一共耗时一个月。黄老师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时刻秉承着可贵的匠人精神。

黄老师说:“从前这年画挂在墙上,在新年里祈福、保平安,而现代人看年画,便觉得这东西古老又迷信。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创新,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最早我们画一百二十神,保佑祈福,上个世纪我们画农作场景,而现在我们也常常顺应国家潮流,配合国家,画一些弘扬法治的作品,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让它更好更新。”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年画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神兽,而是随着新事物中不断创新发展。

 

 

“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从小我跟着我师父学这年画,每天都要坚持练习,身上总沾着些颜料,看起来脏兮兮的。更难的是木刻年画,梨木硬得很,要想把纹路刻得清晰细腻,需要极其讲究的刀工,一旦力度和角度掌握不好,伤到手都是小事,一个板儿就被刻毁了,那可是要一个月的功夫才能做好的。”黄老师叹了口气,“后来技艺终于纯熟了,可年轻人却不喜欢了,在2000年2010年期间,年画消沉得不像样,几乎没有人再来关注年画,为求生计,我去做了十年的装潢设计师。可这心里啊,就是放不下年画。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东西,我不做不就没了吗?这可不行!就算收入微薄,我也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黄老师讲起这些时,神情有些沮丧。看着自己珍视着的年画受波折,黄老师常为此发愁。那三十多位一起画年画的朋友,如今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黄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年画,让它一直传承下去。 

 

 

“请让我去你们学校讲年画”

新时代,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随着这波热潮,黄老师办起了砀山年画美术班,以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学习年画,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黄老师还在现场给队员们展示了他正在创作的作品当队员们站在黄老师的工作台前,看着黄老师勾勒着新作品的线条时,黄老师笔尖一顿,抬起了头,看着队员们:“请让我去你们学校办讲座讲讲年画吧!”黄老师表示,这些年来,他一直积极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展会,看着别的民间艺术走进校园,开办讲座,他意识到这是一种很有力的宣传方法,因此,他真诚地希望年画也能与新鲜的血液融合,让年画走得更远更坚定。

不忘初心,薪火相传。春蕾团队此次前往黄兴桥老师家中,通过调研活动,让现代人更多地了解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年画应该在保证自身质量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展现传统工艺的魅力与价值。/方欣 /王蕾)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