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学院 李林 王天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高校作为国家、社会培育栋梁之才的主阵地,是中华传统文化血脉传承的主躯干,是传统文化在与各种文化思想参照系的交流碰撞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并产生创新性价值的重要载体。今年暑期,文学院学子响应号召,利用线上交流、线下走访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实践,在实践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戏曲传情,声情并茂忆往昔
为更好地了解黄梅戏、助力黄梅戏在新时代的发展,文学院新时代黄梅戏传承和发展现状调研团队将线下走访与线上交流相结合,对黄梅戏这一古老而富含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进行再挖掘、新传承。
实践初期,团队首先来到安庆市。团队成员多次参观黄梅戏博物馆、观看黄梅戏表演、瞻仰严凤英墓,对黄梅戏进行直观了解。在后期,团队线上搜集整理严凤英、韩再芬等黄梅戏艺术家资料,阅读分析黄梅戏学术论文,为更多的人提供解读黄梅戏的资料。此外,团队还将调研所学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利用舞台将戏曲文化传播给更多人。队长朱汗翔在被问及为何选择调研黄梅戏时坚定地说道,“因为热爱,我们愿意去做;因为相信传统文化的力量,我们就要让它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红纸作台,素手银剪绘当下
2009年,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努力使剪纸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今年暑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文学院“时代剪影,逐梦青春”剪纸实践团队再出发。实践初期,团队邀请专业的剪纸老师,在何伟老师的指导下团队的剪纸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团队还在剪纸中融入“致敬逆行者”的主题,借剪纸传递民族大义,防疫白衣天使、抗洪战士等,团队皆以剪纸的形式记录下他们的英雄事迹。此后,团队利用录制视频、线上教学等方式为青年学生提供丰富的剪纸网络课程,在云端教学中传播剪纸文化。
“在这个夏天里,红纸上有我踏过的足迹,红纸里有我创造的世界,红纸之外的我自己也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队员杨惠霖满足地道出自己的收获。实践团队一路探索剪纸这门“指尖上的艺术”,从线上的学习交流到线下的千锤百炼,队员们始终秉持着匠心精神,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更能够寻找到隐藏在剪纸深处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在刀光剪影中展示这门古老艺术的时代风采。
刺绣精织,穿针引线向未来
“汉语桥协会成立已有十多年,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协会一直在做的事情。虽然今年情况特殊,但我们也要坚持做下去。”汉语桥刺绣团队队长陈燕清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团队以耳熟能详的古代文学经典《红楼梦》为基,将书籍中“十二金钗”各自对应的花种作为线上刺绣活动的内容。8月4日,团队还邀请甘肃非物质文化刺绣传承人丁永莲老师线上指导答疑。由于刺绣创作环节复杂,每名同学在此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制作的过程时保持着严谨的匠人精神,对于每一针都谨慎细微。制作的过程中,丁老师也会经常和队员们交流,解决队员们遇到的难题。此外,团队成员还将自己所学技术利用云课堂的方式传授给他人。
刺绣作为古老中国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手工刺绣技术逐渐被机器织绣所取代。而在此次实践中,团队依托《红楼梦》中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团扇刺绣,形成整套刺绣作品,并结合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为传统刺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既提高了实践的参与度,也推广了手工刺绣技术。
教育为基,春风化雨贯古今
著名诗人叶芝有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高校学生不仅要自己学,还要做文化的传播者,将纸上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据了解,今年是文学院赴阜阳“青春孝行”实践团队来到阜阳市王店、三合两地开展志愿服务、传承孝行的第五年,十年之约过半,团队仍然坚守初心。
“我们想激发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共同守护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的生命基元。因此我们愿意去实践,愿意将传统文化带进学生的课堂。”赴阜阳“青春孝行”实践团队队员王小涵告诉记者。从三合小学到王店镇综合文化站,队员们将书法和剪纸的课程带给了当地学生。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领略汉字与剪纸的魅力。此外团队还利用云端教学,把孝文化传统带给四川南充的孩子们,队员们制作PPT、录制视频,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为切入点,借图文并茂的故事启迪学生心灵。正如团队的名字“青春孝行”——以孝为先,探索前行,传承家风文化。同时为建设尊老家庭、助力敬老社会、构筑爱老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年夏天,文学院学子用双线联动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增强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