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春风化雨】胡传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编辑:宁嘉惠 预审:梁燕 终审:梁燕  发布时间:2020-09-10

1985年,刚从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胡传志负箧千里至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三年后,再次踏上江城的土地他成为师大中文系的一名教师。1990年,胡老师又前往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力求为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以科研促教学”。1993年7月,学成归来的胡传志老师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之一,而这次回归,也正式拉开了胡老师在安徽师范大学近30年的教学生涯。

坚守者——教学当成第一职业

胡传志老师是我国知名的宋辽金文学研究专家,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首批特聘教授,安徽省首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首批二级教授。

胡老师外表儒雅端方,内心灵动有趣,他称“教学”为“课堂艺术”,将遥远陌生的古代文学变得生动鲜活。他自觉地将知人论世这一传统研究方法带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努力展现出不同对象的个性。如讲李白,便侧重展示才华飘逸、傲世独立的一面;讲杜甫,则侧重展示沉郁忧民、慷慨悲歌的一面。他的教学充满激情,严肃认真,又不失活泼,很多学生都说:“上胡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在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不断压缩的背景下,有些课时又因放假而停课,胡老师能挤出时间为学生义务补课。他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如在介绍王维《使至塞上》时,会问“这首诗写于什么季节?”在讲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会问“武判官为什么傍晚出发?”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也未必都有确切的答案,却常常能启发大家思考。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胡老师也会润物无声地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初唐四杰才华横溢,却结局悲惨,胡老师没有简单的同情,而是一反故常地说:“命运悲惨不能一味只怪时运不济,也应该反思自己。即使是初唐四杰,也应如是。”又如介绍高适的生平时,胡老师引导大家思考,高适为何能大器晚成?他三言二语,不需说教,却直击本质,能给学生以醍醐灌顶之感,学生无不心领神会,认识到讲政治、维护民族大义的重要性。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比照本宣科更受学生青睐。

开拓者——志在创新的学术探索

30年多年来,胡老师住过筒子楼、坐过冷板凳,但不论外在条件如何艰苦,胡老师始终保持一个师者的本色。他安贫乐道,坚守三尺讲台,潜心学术研究。他始终认为,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不仅毫不冲突,并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何把知识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古典文学在今天重新焕发光彩,是胡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他深耕学术研究的源动力。

他的《金代文学研究》《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滹南遗老集校注》(合撰)《金代诗论辑存校注》等著作,是宋辽金文学研究的开创性成果。《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此同时,他还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蜚声学界,被推选为中国辽金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元好问学会会长、陆游研究会副会长。这些为学校和安徽省赢得了声誉。胡老师积极将丰硕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和课外的讲座之中,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评之为“趣味性与学术性十足”。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启古代文学新领域的大门,指引青年后学向该领域进军,正是胡老师不懈的追求。

与一般人观念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不同,胡老师具有人文情怀,关注国计民生,积极探索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结合点,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力求科研为社会服务。2015年,胡老师应邀赴台湾东吴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在台期间,他留心大陆与台湾诗学关系,并在2016年组织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申报十三五重大课题“中华文化一体下的大陆与台湾诗学关系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他发表的成果《面对灾害,文学何为?——论道光年间周凯、蔡廷兰的澎湖赈灾诗》贡献抗疫救灾智慧,在疫情期间引起广泛的关注,所撰写《元好问与金元医学》等文章在典籍中探寻古人抗疫救灾经验,供现代人借鉴思考。

示范者——行为士则的道德品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胡老师始终秉持以生为本、严爱相济的理念。胡老师工作事务繁忙,对学生的指导却丝毫不打折扣。他总是利用工作间隙的休息时间回复学生的邮件,为学生指点迷津。据一位研究生回忆,仅是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胡老师就指导他修改了近十次。胡老师在学术上一丝不苟,是一位严师,在生活中他则是一位和蔼可亲、值得尊敬的长者。一位毕业生回忆说:“胡老师治学严谨,温文儒雅,待人亲和,关怀学生,一直是我求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指引者。”胡老师从教近三十年,以无私奉献的师者精神倾囊相授,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栋梁之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经过三十多年的磨炼、沉淀,胡老师在学术研究、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面对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流失现象,胡老师不为所动,扎根于安师大,只因他的内心有一份执著的坚守。多年来,胡老师淡泊名利,在师大默默耕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胡老师端方的处世风范、勤恳的治学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后辈。

世事纷扰,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一颗“初心”。胡老师先后担任文学院副院长、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行政职务,在管理岗位上,他恪尽职守,每一项工作都力求完美,廉洁从政,特别是在负责研究生招生期间,严守纪律,规范操作,实现零差错。在学术研究中,胡老师锐意创新,以身作则,多次应邀在校内外举办学风教育专题讲座,引导青年学子恪守学术规范,切实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胡老师说:“有成就的老师,绝不会简单地重复自己。”展望未来,胡老师表示将继续在古代文学这方土地上勤恳耕耘,以厚实之功力,传师者立德树人之大道。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