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海导航】第202期 江弱水:我—说—《野草》

编辑:刘倩  发布时间:2020-10-20

【学海导航】第202期 江弱水:我—说—《野草》

10月19日下午14时30分,文学院“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202期在敬文报告厅如期举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弱水先生应邀做了题为“我—说—《野草》——论鲁迅的叙述与自我及悖论”的学术讲座。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300余人到场聆听。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运好教授主持讲座并做学术总结。

讲座伊始,江弱水教授以“师大人”的身份向大家表示亲切的问候,江教授首先简述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解释本次讲座题目的几层含义,提到了《野草》中的“自我”、《野草》的叙述者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悖论关系。 “我”就是关于“我”的叙述,而这种叙述就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在他人处形成的镜像之间反射出来,通过话语不断建构起来。社会上的“我”,这个“我”其实不是“我”,是关于“我”的故事、“我”的叙述,而“我”的故事便是“我”存在于历史的标记。接着江教授对此做了相应的延展,以世界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为例进行了说明。

通过以上的论述,江教授在此引出了鲁迅的《过客》,而对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何处去”这一经典三论,鲁迅在《过客》中并没有作出回答。因为在鲁迅看来,“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体现了自我与叙述之间的关系。鲁迅将话语层面分为公众世界的公共话语和私密层面的自我话语,这就变成一种矛盾,显示出叙述的分裂,《过客》中的人物话语就体现了这一点。

接着,江教授谈到《野草》本身充满着自我质疑,鲁迅在多种冲突着的两极建起一个不可以逻辑解决的悖论漩涡。他对《野草》中涉及这一学术问题的典型文章《影的告别》《墓碣文》进行了文本分析,带出“话语的分裂和叙述的分裂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分裂”这一观点。江教授通过对《伤逝》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对象的分析和论证,指出鲁迅对叙述的不信任、对公众话语的警惕,去阐述“说”与“叙述”的悖论关系,以此启发我们:在阅读现代文学文本时,要保持对语言、话语以及叙述的警惕,并学会辨别言说的真真假假和附带各种意图的东西,分辨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虚假建构的自我。讲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极大地开拓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促进了学术思考,令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

讲座最后,刘运好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认为这是一场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讲座,并强调叙述本身就是一场悖论,要小心翼翼地对待文学作品,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他表示,江教授的讲座激发了他的创作动机。他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讲座,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思辨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思考学术问题。最终,整场讲座在江教授和学生们的积极互动中圆满结束。(文学院童文棋)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