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术动态】彭国忠:从曾国藩的“痒处”看湘乡派的崛起

编辑:钱芳 预审:戴和圣 终审:梁燕  发布时间:2020-12-10

2020年12月5日下午4时,文学院第22期传统文化与文论沙龙借由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上成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国忠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从曾国藩的‘痒处’看湘乡派的崛起”。本次线上沙龙由我院李平教授主持,文艺学、文艺美学、艺术文化学等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等在线聆听了讲座。

作为曾国藩文艺理论研究的热门领域,湘乡派研究已广为学术界关注,相关学术论文自然不在少数。彭国忠老师在浏览众多相关论文之后,又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区别于高屋建瓴的文学理论批评,彭老师选取了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曾国藩与湘乡派的关系,将曾国藩、梅曾亮、吴敏树三者戏称为“三角关系”,主张从原始资料文本解读的角度来分析所谓的“曾国藩的‘痒处’”。

同样是着眼于《欧阳生文集序》,彭国忠老师却提出可以从曾国藩日记、书信以及其余相关史料中去解读曾国藩的思想和对本文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具体人物关系来还原创作背景、讨论时事对曾国藩的个人心境、文学理论思想的影响。文件的发掘研究,也反映出中国文艺研究所提及的“原境”思想。《欧阳生文集序》成书前几日,六弟曾国华遇难,从自我劝勉、焦急、悲痛再到忏悔,曾国藩的真情实感流露于纸上,这必然是曾国藩作者本位研究的一个不同寻常突破口。沿此思路,彭老师阐释了那个时代曾国藩对于文学理论的态度,曾国藩的文论思想在咸丰九年后大量见于他的日记中,渴望修书立言创立学派的想法流露无疑。这时候梅曾亮、吴敏树正是触及了他的“痒处”,在这样的支持下,树立文论旗号,为湘乡派开疆拓土……

李平老师在总结中高度认可了彭国忠老师的文学理论解读思路。李老师强调文献解读对文学理论解读所起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传记不如文集,文集不如日记,日记不如书信”这一研究思想。最后,李老师给各位同学了宝贵的建议:不起眼的文献解读,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理论研究价值,着眼于细微处,发掘符号所蕴含的意义解读,更有助于我们进行文学理论论文创作。只有开拓视野、把握文献、发掘价值,才能更好地为文学研究殿堂添砖加瓦。文学院 平韵冉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