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内涵建设】中国古代文学学科2020年度发展纪实

编辑:钱芳 预审:项念东 终审:梁燕  发布时间:2021-01-19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文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曾获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曾获批古代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精品课程。团队近期对2020年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情况作了回顾,形成以下纪实报告。

一、聚焦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内涵

2020年度,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应对疫情变化,着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夯实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成绩卓著。

引用优质教学资源,确保线上课堂有质量。为避免疫情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古代文学团队2020年2月初,即率先开展线上教学,借助中国大学MOOC平台,引用陕西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国家精品慕课,作为各专业本科核心主干课的有机构成,组织指导两个年级近千名学生在家线上学习;同时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QQ群、企业微信等网络平台,高质量地完成出勤考核、视频学习、章节测验、资源发布、考核评价等教学任务,并开展在线答疑、在线讨论等互动教学,确保线上特殊教学与线下常态教学同质等效。下半年常态化入学后,又科学灵活地运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开放式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化课程思政意识,促进课程建设上台阶。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坚固基石,而课程思政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指标。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有丰厚的课程思政资源,团队成员自觉将学科的课程育人优势转化为项目化实施的具体行动。潘务正教授率先组队申报“中国古代文学IV课程得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建设到中期时,又借助腾讯会议平台举办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为题线上讲座,与全校课程思政立项的老师分享建设经验,提升了古代文学团队在全校的美誉度随后邹春秀副教授主持申报中国古代文学III课程思政项目获得省级质量工程立项俞晓红教授主持的大学语文慕课获推学习强国线上平台,为进一步促进古代文学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助力

推进教研课改行动,着力教学改革显成效。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课堂教学焕发新生机的催化剂。古代文学团队一向注重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每每走在校院课改的前列,2020年度也不例外。俞晓红教授获批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认证标准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何江波博士获批省级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转向及措施”,石润宏博士获批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授课直播与录播交互式教学研究”。王轶、程维博士于2019年获批的校级课程改革项目中国古代文学”顺利完成结项。潘务正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核心课程和俞晓红教授主持的“《红楼梦》研究”专业选修课程,同时获批省级教学示范课。何江波博士获得2020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校级三等奖第一名、校级课堂教学优秀奖。俞晓红教授继获评校级课堂教学优秀奖之后,又获得“安徽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古代文学团队重视教学与课改,为助力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契机。2020年学院获批的大学生“双创”项目中,有7项是古代文学学科的课题,其中4项获批国家级立项;团队成员指导的2017级学生的论文,参与校级科研论文大赛获得一等奖第1名。

二、潜心基础研究,提升学科学术声誉

科研是高校四大功能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历来重视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将科研视为增强教师教学内在助力、提升学科团队外在影响的核心元素,团队成员也习于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这在2020年度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发挥才情,谋划科研项目发新声。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多属于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和深邃的思维创新,科研项目的获得是积累和创新的一个表征。2020年,团队成员获批省部级项目五项:任群副教授“钱仪吉日记书札整理与研究”获批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俞晓红教授“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获批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胡传志教授“《明妃出塞图题诗者考、任群副教授钱仪吉年谱长编、程维副教授先唐诗歌的议论传统”等获批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潘务正教授桐城派杜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获批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任群副教授郑刚中及其文集研究、胡健博士宋代类书与诗学关系研究”获批省教育厅人文重点项目。

凝聚智慧,固化科研成果构新篇。同理相衡,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必然带来丰硕的研究成果,著述的公开发表则是成果的一个检验。2020年度,团队成员出版学术著作4部:刘运好教授《陆机陆云考论》(中华书局),武道房教授《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潘务正教授《清代赋学论稿》(中华书局),程维副教授《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汉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团队成员先后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中山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江淮论坛》《明清小说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红楼梦学刊》《文学研究》《励耘学刊》等期刊发表科研论50篇,其中胡传志教授“元好问研究”系列、俞晓红教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分别在《名作欣赏》《学语文》杂志开辟专栏,社会反响十分热烈。

集中力量,频获科研奖项创新誉。学术成果的获奖是检验研究水平的手段之一,团队成员2020年度获得的多个奖项,擦亮了古代文学学科的名片。学科共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奖5项,其中刘运好教授《魏晋经学与诗学》获一等奖,胡传志教授《金代诗论辑存校注》吴振华教授《唐代诗序及其文化意蕴研究》获二等奖,武道房教授《魏源今文经学影响下的古文新变及其历史意义》、潘务正教授《清代“古文辞禁”论》获三等奖。外,潘务正教授《桐城派诗文一理论》获得中国散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特等奖。

著书立说是古代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学科建设的历史优势。202012月16日多达1200万字的《刘学锴文集》举行首发式,这一行动对国内唐诗研究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力,各家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前辈学者终身致力于学术,其白首不移其志的精神是引领古代文学学科后辈学人奋力前行的旗帜。

三、扩大对外交流,拓宽社会服务渠道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素有借助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扩大对外影响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有明确的社会服务意识,前辈学者余恕诚、刘学锴等都为此作出过不懈的努力和显著的贡献。

邀请名家,线上线下交流学术思想。团队先后邀请国内学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如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中国社科院刘跃进,北京大学傅刚,南京大学莫砺锋、巩本栋,北京师大过常宝,中山大学彭玉平、何诗海,华东师大刘成国,华中师大林岩,暨南大学王京州等,或线上或线下,为团队成员主讲古代文学学科的前沿课题,与大家开展学术交流,拓展了疫期的学术空间,丰富了成员的学术生命。此外,古代文学学科内部的“兴观群”读书会也按计划逐一顺利开展,先后举办过5次读书活动,成员在交流互动中获得精神的提升和学业的进步。

走出校门,境内境外参与学术活动。学科鼓励团队成员赴境内外开展学术交流。因为疫情所限,2020年度有20余人次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北京大学、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澳门大学等高校的学术活动。学术交流扩大了团队成员与学术界的互动,开阔了研究的视野,在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和扩大对外影响方面都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发挥职能,多方多元开展社会服务。利用高校智力资源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职能之一,也是古代文学学科的传统做法。2020年疫情并未阻碍团队服务社会的脚步。俞晓红教授为江西赣剧演员讲述《红楼梦》,借助腾讯会议平台和“哔哩哔哩”网站主讲《红楼梦》专题,在“三联中读”在线音频平台讲述《红楼梦》的故事,为社会大众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提供有内涵深度的解读契机。与此同时,俞晓红教授还为马鞍山市中学语文教师讲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和实施办法,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何江波博士也赴六安市六安小学开展社会实践,参与初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教材选择、课程制定、人才培训等教研活动,为六安小学国学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

春秋代序,万象更新。在新的一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教学,潜心科研,拓展学术视野,凝炼研究方向,培育团队凝聚力,打造学术增长点,在学科建设的历史画卷上再书写新的辉煌!(古代文学团队综合报道)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