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精彩一课】温志权老师本科教学公开课展示:旁征博引 深入浅出

编辑:汪晶 预审:饶宏泉 终审:梁燕  发布时间:2021-05-17

本网讯(文学院 储丽敏)514日上午,汉语教研室温志权老师在花津校区教学楼2050204进行了《古代汉语》公开课教学,文学院十余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观摩。

温志权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古书的注解”。温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为何要阅读古注?在总结和概括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古注产生的原因。古注产生的原因根本在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及文献中的时风事易、历史事件、典章制度、风尚习俗等不为后人所理解的诸多其他因素。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温老师旁征博引,例举了诸多学者对于此问题的观点,例如“训诂起于语言之变”(洪诚),通过板书展示了同一个字在不同注解中的不同情况,如“脚”这个字,《说文》释“脚,胫也”,而《释名》释“续胫也”,指出同一作者对同一个字的注解在不同古书中也不完全相同,例如,“舅”,郑玄有注“夫之父曰舅”,也有注“舅姑,妻之父母”。学生直观感受了古注的特点之后,温老师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梳理古注的发展历史。宏观上区分古注的不同发展阶段,微观上引导学生找出对应时期的经典古注之例,将古注发展划分出五个大的阶段——萌生于先秦;兴盛于两汉;拓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五代;变革于宋元明;大兴于清代。最后,温老师提醒学生既要掌握古注发展的几个阶段,又要了解每一阶段的经典实例及其特点,做到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全面掌握该知识点。

温老师对“古书的注解”讲解细腻,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深入浅出,使学生能较好理解古注产生的原因及其历时发展脉络,进而对古注有一个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参与观摩的老师一致认为温老师的课布局合理、逻辑清晰,理论与例证相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在总结归纳理论的同时,也通过讨论交流巧妙地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了旧的知识点,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发散了思维。参与观摩的教师很受启发,一致认为这是一堂较高水平的公开课。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