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学院 夏兴才) 2021年6月4日下午,由安徽师范大学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孟实美学讲坛”第四讲在文学院四楼会议室如期开讲。文学院杰出校友、著名意象论美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应邀带来题为“论艺术意象的创构”的精彩学术报告。文学院院长项念东教授,副院长李伟教授,张勇教授、夏艳老师以及文艺学、文艺美学、艺术文化学等专业的研究生等参加了本场讲座。学术报告由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侯宏堂教授主持。
朱志荣老师首先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美好时光,对授业恩师汪裕雄先生和王明居先生等对自己的教诲充满感激和怀念之情。朱老师说,自己近年专注于审美意象学的研究,这是与先师汪裕雄先生的学术“约定”,是履行对汪老师的学术“承诺”。汪裕雄先生在临终前叮嘱朱老师一定要在审美意象学领域继续走下去,努力为我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建构出一套现代话语体系。朱老师认为,审美意象“根”在中国,其未来充满生命力,关键是要讲好意象,建构中国现代话语体系,古为今用,中西参照。同时,朱老师也叮嘱到场的同学,一定要重视中国美学原典的研读,经典常读常新,也要有国际视野、开放的学术胸襟以及务实的学术态度。
接着,朱志荣老师开始了“论艺术意象的创构”的学术讲演。朱老师首先阐释了“意象”与“艺象”概念内涵及其差别,强调:“艺术中的意象,是审美活动成果的构思和传达,或是依据审美规律的人工创造物,同时又是欣赏者审美活动的对象,是有别于物象、事象及其背景的特殊对象。”进而,朱老师从“艺象的机理”、“艺象的构思”与“艺象的传达”三大板块,进一步为大家分析艺术意象的特征。所谓“艺象的机理”,朱老师将其提炼为:外物对主体心灵的感发、主体的创造力、因象生意与因意求象、审美经验与审美理想。所谓“艺象的构思”,简单来说即是主体要借助想象力的作用,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技巧,并遵循虚实相生与和谐的原则,进行艺术意象的构思;展开来说就是,主体常受外物感发,借助想象力的作用生成意象,通过构思和艺术语言加以传达,同时借助于技术和物质形态使之成为艺象。朱老师补充说:“艺象正是在虚实相生、疏密相间的构思中,成就整体的境界。因此,艺术家对意象的构思和传达,是艺象创构的重要环节。”最后,朱老师将“艺象的传达”提炼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以言传象,化言为象,以言入象;第二,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第三,忘适之适;第四,语言的独立地位。在“以言传象,化言为象,以言入象”环节,重点在“言”与“象”的彼此契合与功能上的相互合作。朱老师说:“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借助于拟象和想象,通过选择特定的媒介,传达出审美活动中所创构的意象,通过媒介把意象加以创造性地物态化。”可见,“言”是媒介意义上的艺术语言,作用是实现艺术媒介与主体心意符号化和物态化的异质同构。这一目的的实现,则必须要求主体在创构艺术意象之时,还要有特殊的技巧而又超越技巧,获得“趣”,即“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而“忘适之适”则是对创作主体提出的更高要求,主体要在内心深处实现艺术创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又自然合道的艺术境界,是不拘泥于“求适”又超越“求适”的浑融境界。而在艺术意象的传达与构思过程中,都清晰可见艺术语言的独立地位,它包含着情感,同时又以自身的符号特性,传达出艺象的丰富意蕴,丝毫不离艺象的创构与传达过程。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朱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都一一作出了深入精彩的回答,并解释了“美是意象”命题的表述与内涵问题。
讲座的最后,侯宏堂教授作了简要总结。侯老师认为,朱志荣老师的学术报告生动、风趣、精彩,关于“艺术意象的创构”问题的阐发新见迭出,启人深思;朱老师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资源,参照西方美学思想与方法,努力将“意象”说清楚,“走出去”,尝试对“意象创构”进行理论建构,对中国审美意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中国美学话语的现代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同学们往后的美学研究之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