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学院 杨玉婷 王晛)“和谐喜庆到农家,祈福驱邪万众夸。”傩戏是一种以请神祭祖和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木制彩绘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7月11日,太阳话剧社探寻傩戏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顺利抵达池州,开始了他们的寻忆溯傩之旅,在实践中学习和弘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楚人信巫鬼,以歌舞事神。”池州古属吴楚,鬼神之说盛行,因此傩戏发展繁荣,甚至有着“无傩不成村”的说法。7月12日,寻忆溯傩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池州文化馆参观学习,深刻了解到傩戏是池州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当地人民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池州人民从古至今的精神寄托。调研队采访了傩戏传承人刘当明,他表示“传承傩戏不仅需要反复地磨练技艺,还要深刻理解傩戏传承的深远意义,从而真正地、主动地去为傩戏传承贡献力量”。同时,他也提出新老一代傩戏演员青黄不接、古老唱谱无法直接阅读、池州傩戏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等目前这项非遗文化存在的现实问题。
采访傩戏传承人刘当明
队员向刘当明学习傩戏表演
欣赏“傩神大会”表演
队员们针对池州傩戏面临衰弱和失传的窘境,设计了以“傩戏传承”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发动全体成员展开了大范围的群众调查和网络调查,并仔细分析调查结果,为傩戏传承提出切实建议。
“戴上面具就是神,摘下面具就是人。”7月15日,队员们来到池州梅镇刘街村,深入刘氏、姚氏宗祠,欣赏“傩神大会”表演。池州傩戏有其独特的封闭演出体系,氏族各自为戏,世代沿袭,风格古朴热烈,几乎从未受到外来艺术影响,因此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锣鼓捶打,唢呐伴奏,人声帮腔,不用丝竹乐器,全然是一派原始蛮赫的粗犷气势。队员们在现场亲身体验到“傩神大会”不是一家之事,而是一村大事,每一位村民都要参与其中,每一个人都是“傩神大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在深入了解傩戏的发展后,队员们组建了支教小队,在带队老师翟陆子慧的带领下来到梅街镇刘街社区开展“戏曲小课堂”活动,队员们通过放映PPT、播放戏曲等形式向小朋友们介绍傩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小朋友们的心田。
小朋友们学习画脸谱
开展“戏曲小课堂”活动
锣鼓喧天的傩戏在社会的迅速发展中逐渐沉寂,这也是不少非遗面临的困境。池州傩戏虽然得到政府的保护和宣传,但青黄不接的现状仍令人担忧。太阳话剧社寻忆溯傩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调研,试图为傩戏的传承和文化的弘扬寻找新的发展契机。路虽漫漫,求索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