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展示材料

编辑:陈霄  发布时间:2016-06-07

 

 

成果名称:求卓越、重实践、对接基教: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申请人所在院校:安徽师范大学

 

申报时间:2016年6月6日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昊

安徽师范大学建校于1928年,是历史底蕴深厚的省部共建高等师范类院校,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1997年获得全国第二批教育硕士学位(非全日制)授予权,2009年获批为教育部第一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点。本学位点经过17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出可行的人才培养途径,至今共培养了400余名教育硕士,其中已毕业和在读全日制教育硕士249人。近年来,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吸引力显著增强。以全日制学生为例,招生规模已由2009年的12人发展到2014年的51人,专业呈现良性发展态势,生源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现将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方面的成果做一总结汇报。

一、成果实施的背景及依托的资源

(一)成果实施背景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形式,自2009年起教育部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与侧重于理论、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其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途径方式必然与教育学硕士学位有明显的不同。而这在中国教育中是新鲜事务,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承担教育硕士培养任务的高校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形成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证明有效后加以推广运用。   

(二)成果依托资源

本成果依托的资源非常丰富,专业学科实力雄厚。本学位点所在的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安徽省最强,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2002年获批安徽省首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007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安徽省高校唯一入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年获批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古代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首批国家级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项目、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文学理论、大学语文)、1门国家精品视频课程(安徽名胜与古代诗词)、3位省级教学名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教学团队、6门省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秘书学概论)近年来,主持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4项、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改项目2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一般研究项目1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本专业拥有多个高端学科平台,包括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安徽省文科唯一),1个安徽省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项目(中国语言文学),3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理论等),2个专业学位点(含方向)。此外还有1个学术杂志《学语文》,这是绝大多数高校所没有的。

二、成果主要内容

本学位点始终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以培养高层次语文教师为己任,根据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深入研究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规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化为“求卓越、重实践、对接基教”的“1+2+4”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

1.推行“三个结合”即汉语言文学基础、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师教育实践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表现在增设特色专业选修课程《文学鉴赏方法研究》《优秀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研究》等课程,切实推行一个学期的实习制度,加强与中学一线教师的双向交流。强化与省外师范院校交流教育硕士培养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理念。

2.探索出“求卓越、重实践、对接基教”“1+2+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所谓1是指1个培养目标:培养卓越语文教师,与本学院首批国家级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项目(2014年)建设深度融合;所谓2是指2个培养着力点:提升学科基础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对接语文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所谓4是指4条培养途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中学名师授课,强化一学期的实习指导,实施全过程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3.建成了马鞍山二中、江阴一中等7个优质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对接基础教育,发挥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作用。多年实践证明,中学教师在指导教育硕士实习的过程中自身业务素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4.培养了400多位语文教育硕士,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界输送了大量骨干教师,引领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如邓彤、严景东等10余人已成为全国知名优秀语文教师。

5.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层次师资队伍。本学位点现有导师47人,其中校内导师24人,教授19人(含博导9人),副教授5人;外聘导师23人(含正高级1人,特级教师10人)。高校导师走进中学,中学教师走进高校,加强相互联系,在交流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方法

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教学问题,分别是课程教学忽视学科专业素养的问题、教师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脱节的问题、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少、指导弱的问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学位点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解决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解决课程教学忽视学科专业素养问题的方法。

学科素养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具而在现实中却缺乏的能力,而一般的培养方案往往没有学科素养课程。

1.增设《文学鉴赏方法研究》等学科素养课程,要求老师重点讲经典,以案例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阅读鉴赏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培养。

2.举办系列专业讲座,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举办“学海导航”系列讲座125期,邀请著名作家举办“与作家面对面”系列讲座4期,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学科素养。

(二)解决教师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的方法。

1.加强课程中的案例比重,开设《优秀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研究》等课程,突出案例教学比重,出版《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研究》等教材10部,通过强化案例,使高校教师更了解中学教改的现实情况。

2.邀请一线名师授课,《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等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聘请胡寅初等特级教师授课,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融为一体,突出操作性、示范性。

3.举办“名师导教”讲座,邀请国培专家、特级教师胡明道等举办“名师导教”讲座20余期,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一线教师通过给教育硕士授课,深入了解了高校师范生培养现状,既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也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实现了双向对接共赢。

(三)解决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少、指导弱问题的方法。

1.切实执行一个学期教育实习制度,据我们调研,教育硕士真正做到入校实习一学期的不多,而实习是教育硕士培养最重要环节之一。本学位点的联合培养基地合肥一中等7所学校均为省级示范中学,能保证学生实习一学期。

2.创新指导方式,根据“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实习方案”,各学校还制定了特色鲜明的实习方案,如专门设计“语文沙龙”系列座谈、课外活动实习等,其他举措有:一、设岗定责,让实习生全程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二、一对一指导,教学导师和班级管理导师悉心指导实习生;三、吸收实习生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使他们掌握教研方法。

(四)解决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问题的方法。

实施全过程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为每位学生配备小黑板、粉笔、字帖、米子格本,督促其提高书写能力。

2.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举办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提升学生教学技能,邀请特级教师做教学技能比赛辅导。

3.借助国培计划平台,要求学生旁听国培专家讲座及示范课,遴选学生做专家助手,邀请参训优秀教师、教研员一对一指导学生修改教案、课件,传授“说课”“无生上课”技巧。

4.举办“语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沙龙10余期,教育硕士深度参与。

5.教育硕士和高年级师范本科生结对,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四、成果的创新点

(一)紧密对接基础教育,取得双向共赢效果。

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聘请中学一线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加大案例教学力度,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技能研训等方式进行。长期授课的有特级教师曾鸣等近10人,效果显著。一线教师通过给教育硕士授课,深入了解了高校师范生培养现状,既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也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实现了双向对接共赢。依托《学语文》杂志举办了10次高考研讨会,加强了一线教师与高校教师、教育硕士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成效突出。

(二)建设高端联合培养基地,强化教育实习指导。

    本学位点重视联合培养基地的高端化,目前拥有的7个联合培养基地均为省内外省级示范高中,实习指导力量雄厚、经验丰富,能保证学生实习期间得到全方位锻炼。有的学校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习学生的个人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指导计划,切实提高实习指导效果。本学位点尊重实习学校对实习成绩评定的主导权。实习生给实习学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也促使他们切实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

(三)围绕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全程化培养教育能力。

1.口语能力培养措施: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邀请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进行普通话考试辅导,举办诗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书写能力培养措施:为每位学生配备小黑板、粉笔、字帖、米子格本,督促其提高书写能力,开展“硬笔书写过关测试”。

3.从教技能培养措施:举办模拟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名师导教”讲座、“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沙龙等活动,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硕士的“双导师制”,帮助学生提高从教技能。

4.学科素质培养措施。举办“学海导航”讲座125期,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举办“与作家面对面”讲座4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每年举办研究生论坛,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实习师生双赢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邓彤、朱诵玉、尤光雷等10余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秀语文教师,张心科、贺学根、王学敏等人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知名语文课程论专家。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高,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中学的教育教学骨干。

12位教育硕士获得国家级专业奖项。1人获得全国教育硕士第三届专业学位优秀论文(2012年);在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2014年),2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举办的前四届全国“语文教坛新星杯”教学、说课大赛中,1人获特等奖,3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在学校、学院举办的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本学位点获奖数均遥遥领先。

3位教育硕士指导教师获得国家级奖项。1人被国家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导师”(2007年),1人被评为全国第四届教育硕士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称号(2014年),1人被评为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二)获得广泛认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多年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相关经验做法和固化成果作为支撑材料有力推动教育部首批卓越教师计划“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的成功获批。

2.2015年6月26日,在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2015年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卓越教师培养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等六所师范大学参加会议,王昊做了“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的主题报告,引起各参会学校的强烈兴趣。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也到本学院交流借鉴相关做法。

3.本学位点依托《学语文》杂志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10届高考语文研讨会,搭建了高等师范教育联系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取得丰硕成果,引领了安徽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

4.《光明日报》刊发了《“两个课堂”共育高素质人才》《安徽师范大学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两篇报道,对本学院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特色作法及成效作了重点介绍。本学院学生利用师范专业优势组织创办全国首个爱心家教组织——五四爱心学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40余家省级以上媒体累计报道200余篇次。

    5.本学位点的培养效果受到学校高度重视,根据校研究生院要求撰写了《学科教学(语文)人才培养经验总结》,在安徽师范大学内部12个学科教学二级点得到推广,兄弟学院纷纷来座谈交流。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