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团动态 > 正文

【青春三下乡】探寻乡音,助推方言童谣薪火相传

编辑:杨玉婷  发布时间:2022-07-11

7月8日以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徽韵古情,探寻乡音”安徽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的队员们全力投入安徽省方言童谣采录调研中。据悉,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开展语言资源保护行动的号召,以方言童谣文化为载体和桥梁,感受其中的人文历史底蕴,同时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的有效途径,旨在为保护安徽方言资源的多样性和促进方言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做出贡献。

安庆调研,根亲宜城

安庆方言属江淮官话和赣语,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古入声和上声的全浊声母今读阳去、古全浊声母今已清化,十分具有调研价值。团队的刘婉婷负责安庆市方言童谣调查工作,于7月8日上午见到了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皖江晚报》安庆站站长——任祥斌先生。刘婉婷分别从安庆方言历史流变、安庆各地方言差异大的原因以及安庆方言未来发展方向三大方面对发音人进行了采访。

任祥斌表示,他曾在陕西陕南地区听到当地百姓传唱安庆口音的黄梅戏,而这些曲目在安庆本地早已失传。经过多番联系查证,他发现安庆和陕南地区拥有同根文化,并间接证实了安庆早期曾出现过大范围的移民现象,为历史上并无记载的移民潮研究做出贡献。安庆城里和城外的方言迥异,主要体现在方言词组在个别字眼的发音不同和城内外发音部位有所差异。

作为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任祥斌对现阶段方言文化流失深觉痛惜,他用“笔杆”呼吁保护安庆历史文化,用“热爱”宣扬安庆方言,用“实干”与“真诚”为下一代在方言文化传承道路上护航。团队了解到,为加深人们对安庆方言文化的了解,任祥斌撰写大量文章呼吁人们保护安庆古城墙和叶氏宗祠遗址,同时秉持新闻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有违安庆文化历史遗迹保护方面的行为进行批评监督。

任会长说:“方言保护是一个难以获得大众重视的事情,保留时人们不懂得珍惜,失去时人们非常遗憾痛心。”他表示,未来根亲文化研究会考虑同安庆中小学展开合作,推动方言进校园,让青少年更早的意识到方言文化的重要性,争做方言传承者。相信在任祥斌先生这样优秀的文化寻根者的带领下,方言文化将历久弥新。

阜南古韵,新策可期

阜阳在史书上有“欧苏旧治,淮泗名区”之称,地跨安徽南北分界,而阜阳方言属于中原话的分支,在皖北、豫东、鲁南一带通行,范围广泛。“听锣鼓听音,听阜阳人对话,且只听得词语飞来飞去,却不明其意,那就倾听了,且不管那意思如何,就当是在酒桌上的干杯一样,要得劲才好。”阜阳方言有“侉里侉气”的个性,但听起来是非常有趣的。

来自阜阳阜南的队员刘珂从前期收集部分方言童谣的准备工作中发现,透视短短的几句童谣,一个调皮活泼的孩子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调子之中,过去人们独特的生活风貌也跃然纸上。在将方言童谣转换成普通话的时候,独属于方言的那份灵动也呈现出来。一些方言字词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的部分,一些只有用方言才能表现的幽默在普通话中消散不见,这正是方言自己的独特魅力。

通过多方寻访,刘珂联系到阜南县文化局的于世化先生和阜南天棚农民文化公园的张玉芳女士。于老师表示,方言童谣保护总体上难度较大。他身边知道方言童谣的人已经不多,虽然县文明办等开展了优秀童谣的相关活动,但是目前方言童谣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作为阜阳方言童谣传唱人的张女士,出于对方言的热爱,她了解许多阜南县的方言童谣且都能传唱,并将其作为自己生活的一种乐趣。在谈到晚辈对方言童谣的了解程度时,她直言对方言童谣了解不多,但是很喜欢这些方言童谣,也能朗朗上口一部分。但有些方言用语年轻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天黑了”用方言就类似于“天歇了”。她希望小时候父母唱给自己的方言童谣能够传承下去,让后辈们也能拥有丰富多彩的童年记忆。

对于阜阳市方言童谣传承的现状,于主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方言童谣可以借助网络得到宣传传播,比如拍一些方言童谣的视频,在公园等地方也可以举办传唱方言童谣的活动。而传唱人张女士表示,方言童谣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回忆,对方言童谣的传承保护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她笑着说:“幼儿园小学也可以学唱方言童谣。”因此,文化公园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可以多多开展方言童谣的保护活动,通过提高孩子们对方言童谣的兴趣,让孩子们学唱方言童谣,从而使方言童谣的传承注入旺盛生命力。

品读方言,梦回新安

黄山地区方言繁杂,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称,按语音差异可明显分为七种话,即吴语宣州片的太平话、三丰话、广阳话,徽语中的歙县北乡话、旌德话、郭村话及移民方言江淮官话。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起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015年春节,由国家档案局主管的中国档案资讯网推出了“各地方言大拜年”活动视频,原汁原味的方言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黄山有四地方言入选,其中一地便是歙县。

7月9日,怀着领略歙县方言魅力的热情,团队的汪阳娟前往歙县二中拜访了江红波老师。江老师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歙县人,十分精通歙县东乡话和徽州话,同时他也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歙县政协常委和歙县二中高级语文教师,并出版过个人散文集《亲亲茶棵》。

江老师对方言文化有着较深入的研究,他从乡土情怀和教学经验出发,以具有北京方言文化特质的荷花淀派和具有山西方言文化特性的山药蛋派为引,分享了个人乡土散文作品中具有方言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此外,江老师还详细阐释了歙县方言区分化的两大原因——古代迁入人员的区域差异和当今婚姻关系的地域开放性。

作为歙县政协常委,江老师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就在今年年初的歙县政协会议上,民建代表提出了《弘扬徽州方言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自信》议案。江老师根据此项议案和个人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歙县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几点建议:当地政府需尽力提供政策支持;如学校应多多开展“方言进校园”等活动;家族长辈应注重营造方言环境,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方言文化自信。

提起童谣,江红波老师同样有很多想说的话。在正式收音前,江老师回忆了他年幼时爷爷常常唱起的《读书谣》:“读得六年圣贤书,出来中个状元郎……金屋柱,银屋梁,珍珠壁,象牙床……”。字字都是乡音,句句都是童趣。最后,江老师对团队的采录各地方言童谣工作进行了肯定,在他看来,团队的工作毋庸置疑是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方言,是了解地域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我们仿佛能窥见某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所有故事。许多人无奈于乡音消弭的社会发展趋势,而相对专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正宗乡音尚存时保护好方言文化。在未来,无论时间流逝,或是人口迁徙,随时随地通过重温家乡方言回忆从前美好,这不应该成为难题。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